合浦123网(hepu123.com) -合浦城市生活门户网站

搜索

[民生] 【图文连载】客家文化(之老虎毑婆)......(之四大书院)892楼

[复制链接]
yjweiyi1 发表于 2011-4-10 21: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貌似这东西不只是客家有吧?这东西有的地方多的去了,现在已经没什么人玩啦。。偶尔回老家,弄给小孩玩还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yjweiyi1 发表于 2011-4-10 21: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温那呢叫“逼奔筒”,廉州话差无多戈只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搬铲佬1 发表于 2011-4-10 21: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很多地方都有人玩这个,但子弹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好象客家这片用“酸藤”做子弹多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鹩哥 发表于 2011-4-10 22: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勾起了童年往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半梦半醒 发表于 2011-4-11 00: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4-11 09: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客家文化:客家四大书院之“首任中国驻美公使、进士陈兰彬发起修建的太邱书院”(图

首任中国驻美公使、进士陈兰彬发起修建,人文深厚的
太邱书院

陈海春
上次我们在《客家四大书院之——山川毓秀,蛟腾凤起的廉湖书院》中说到:合浦的书院最早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是廉州知府韩莺创建的海天书院。到清光绪(1875--1908)末年书院制度废止,合浦前后共设有书院三十余间。合浦的书院可分六类:一是廉州府建,二是合浦县建,三是乡镇乡绅筹建,四是绅士合资共建,五是名士自建,六是各姓氏宗族修建。
各姓氏宗族修建的书院有:太邱书院(陈姓)、福禄书院(苏姓)、随达书院(罗姓)、吟梅书院(王姓)、至德书院(吴姓)、南洲书院(庞姓)、述古书院(彭姓)……而其中又以陈姓的太邱书院为最。
话说陈氏家族历来十分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振兴家邦的一项重大举措。居于这种思想基础,陈氏家族早在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在江州义门创办了有史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家族书院——东佳书院。
秉承这种优良传统,在合浦陈氏客家人中,也于清同治年间创建了一家族式的书院——太邱书院。
太邱书院,又名太邱祠或廉州陈家祠,是祠院合一的古建筑,是纪念汉颍川太丘长陈寔公的祖祠。陈寔公号文范,是陈姓家族的四十三世贤德老祖,东汉时官任太邱长。任职期间,修德清静,百姓安居乐业,是桓帝、灵帝当政期间为人德高望重的颍川四长之一。

太邱祠位于今合浦县廉州镇大东门,始建于同治二年(1863),至今已近150年的历史。

清同治二年(1863),陈兰彬来到廉州附城总江与合浦举人陈胜经、六湖(六湖垌,即今曲樟乡)奉政大夫附贡生陈清藩等十六位知名人士商议修建陈氏族人之四十三世祖太邱长陈寔公祠(即陈族太邱祠)。商决后,分赴两广各地联系5□0余人,竭力劝捐铜钱2□000千文建成。内设祠宇,叫太邱祠,外置书院,名为太邱书院。太邱祠每年二月和八月的初十日设丰儀祭祀,借笙鼓和神佐陈氏裔孙读圣贤之书。

         
陈兰彬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4-11 09: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太邱书院占地面积约3200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院落式建筑,建有门楼、前殿、后殿、厢房等建筑,其门楼雕花檐板制作极为精美。书院文彩典雅,肃穆宏伟。书院规定,凡高州、廉州陈姓子弟均可前来寄宿就读,贫者全免费用,富者减半。清同治丙寅年(即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夏天,书院落成,陈兰彬专程到来参加书院落成庆典。

对这段历史,有人却给予怀疑,认为:“关于廉州太邱书院建成年份及因由之说,疑点甚多,不尽可信。首先是时间上的疑点。同治二年(1863年),正是陈兰彬丁忧期满之时。”认为“朝廷提倡以孝治天下,……品官丁忧,若匿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清代规定,匿丧不报者,革职。甚至有法令规定,丁忧人不能租赁私人房屋居住。陈兰彬在丁忧期间,又怎可置祖制及朝廷法度不顾,外出游玩?这是大不可能的事。”从而认为“(陈族人)有借重陈兰彬盛名之嫌。”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这段历史。
第一,据史料记载,陈兰彬,咸丰元年(1851)中顺天举人,咸丰三年(1853)以二甲七名中进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纂修,后改任刑部后补主事。咸丰十年(1860),因母病(后母死“丁忧”)告假返乡,在高州主讲高文书院,并倡议捐资重修该书院,以弘扬文教,培育人才。也即史料记载的陈兰彬“以两广总督黄宗汉襄办夷务竣,丁忧家居,是时高州知府蒋公聘请主讲高文书院,远近贤俊皆集”。
其实,古时丁忧期间,只是不准治事,并不是不准处理其它事务,所以才有“丁忧家居,是时高州知府蒋公聘请主讲高文书院,远近贤俊皆集”的事情发生。
另据史料记载:左宗棠曾说曾国藩“丁忧”期间娶了小妾。既然曾国藩在丁忧时能娶小妾,那么,陈兰彬在丁忧期间,到处走走,来到合浦,一者参观——当时的合浦历史悠久,也是吸引人的;二者,陈兰彬考中进士,到合浦陈族人这里来“炫耀炫耀”,不仅可以,也是人之常情。
第二,太邱书院规定“高州、廉州陈姓子弟均可前来寄宿就读,贫者全免费用,富者减半。”当时,吴川为高州府管辖,如果陈兰彬不来发起修建太邱书院,合浦的陈族人犯得着千里之外规定高州陈姓子弟也可到太邱书院就读?
第三,清同治丙寅年(即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夏天,书院落成,陈兰彬专程到来参加书院落成庆典。庆典仪式之后,与陈兰彬一起参加筹建太邱祠的六湖垌璋嘉村人陈清澄邀请他到璋嘉参观陈氏宗祠。在璋嘉,陈兰彬看到在这偏僻的山村有一座这么气势恢宏的陈姓祠堂,显得很高兴,但看到祠堂没有一副象样的对联,又甚感遗憾。璋嘉族老知其善对,便趁机请他为陈氏宗祠题写对联。陈兰彬为璋嘉陈氏宗祠大门题写的对联“家声传颍水,庙貌壮廉湖”落款上所写的时间就是“丙寅季夏”,也即1866年夏。这说明,书院落成,陈兰彬是专程到来参加书院落成庆典的,而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陈兰彬不发起筹建,他怎可能千里迢迢来到合浦参加庆典,要知那时的交通很不方便啊。
   
所以,合浦太邱书院为陈兰彬发起筹建是肯定无疑的,怀疑“(陈族人)有借重陈兰彬盛名”是毫无根据的。
家声传颍水(加字).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4-11 09: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后来,太邱书院在抗日战争期间和解放战争初期,因战乱已不能祭祀和继续办学,设为钦廉八区督导专署办公的地方,民国37年(1948)陈炳藩(一说陈介卿,今曲樟乡璋嘉村人,民国164月至1710月曾任合浦县县长)将书院改为私立太邱中学,1951年,太邱中学合并县八中后改为县立合浦一中。1952年,原太邱中学校址改建合浦师范学校。1954年师范迁往新址,原址又改为合浦师范附幼儿园。1970年改称廉州镇第二幼儿园一直至今。
而太邱祠,则迁往今合浦县廉州镇堂排新村旁,占地面积七亩,
为陈族人捐资建造。祠院坐北朝南,于1992年起建,1993年祠宇落成。主体殿堂庄严雄伟,供奉着太邱长陈寔公及钦廉地区陈氏先祖的神主牌位。内有对联说:“忆当年妫妠分支渐远渐疏几至途逢都不识;欣此日廉阳聚族□昭□穆犹凭庙祀得相亲。”东面有偏矮的厢房客厅,供陈氏子孙来祭祀时休息及餐用。太邱祠每年按原制的二月初十和八月初十设丰仪祭祀。是日,锣鼓喧天,龙狮云集,参加祭祀大典的陈氏子孙少则上千人,多则三、五千人,热闹非凡。
现存的太邱书院,在合浦县城大东门77号,砖瓦木结构,我去参观时,可看到临大东门的为瓦房,从大门进入,不到50,向右拐,又进一门,进门左边又为瓦房,不到20,向右拐,进到里面,可见一座还算完好的高大雄壮而古意盎然的瓦房,面对瓦房,可见有4条青灰色的石柱,窗为花窗,右手为厢房,有两条青灰色的石柱。从西门出去,为东坡街,东坡街下临东坡塘,东坡塘的北面就是合浦师范。
        
   
               
太邱祠(加字).jpg
太邱书院.jpg
太邱书院门(加字).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4-11 09: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想当年,这里依塘傍水,榕树参天,在袅袅的香烟中,陈氏子弟在此努力读圣贤之书,与祖宗对话,与圣贤对话,与天地对话,希望自己快快成长为一个于国于家有用的人才。
当年太邱书院建成后,陈族人还在闸口镇修建了太邱书院闸口分院。闸口分院后被闸口粮所占用,近年由陈族人收回,由陈熙光等发起并动员陈族人特别是全闸口的陈姓人捐款进行重修。
合浦太邱书院曾是北海市内规模最大、工艺精致的古代家族私立书院,为教化陈族子弟知书达礼作出了贡献。现改为廉州镇第二幼儿园后,也一直在为教育合浦子弟作着重要的贡献。
1、作者原创,不准抄袭;
                               2、文内省略的符号(包括以前的所有文章),

或是为敏感词语,或是作者有意为之,为的是

防止别人抄袭,给读者带来的不便,请谅。

         
太邱书院闸口分院(加字).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遥远的守侯 发表于 2011-4-11 11: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