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123网(hepu123.com) -合浦城市生活门户网站

搜索

[民生] 【图文连载】客家文化(之老虎毑婆)......(之四大书院)892楼

[复制链接]
乐少 发表于 2011-4-11 18: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客家人以前读书嘎地方,支持一下,了解一下以前嘎历史[s: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ゞ心随流水ζ 发表于 2011-4-11 21: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4-11 22: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原帖由 ゞ心随流水ζ 于 2011-4-11 21:10 发表
支持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4-14 10: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客家文化:客家乡贤之“客家文化怪杰张肇崧(景斋)”(张的肖像图)

客家文化怪杰张肇崧



    张肇崧(1867~1951),字景斋、号敬斋,现合浦县曲樟乡南城村委关所营村人(当时为常乐镇南城村)。

                        聪明好学

    张肇崧出生在客家耕读世家,客家人自古秉承“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儒家传统及中原文化之风,家中历代相传有藏书几千册。张肇崧自幼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四书五经烂熟于心,还精于琴棋书画。十多岁便在乡间创办私塾,三十二岁考取廉州府和合浦县的禀生第一名。
         
               复件 张景斋.JPG
                第一个遍游“五岳”的合浦人

    中年后,张肇崧遵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儒学传统,到祖国各地进行游学。
在当年交通落后的条件下,张肇崧登游了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和北岳恒山。并因□□刻一印曰:“五岳归来不看山”以自矜,可能是第一个遍游“五岳”并赋诗作文以记游的合浦人。
    张肇崧游遍五岳,还赋诗作文,以记录游行的风景及感受。在出版其书《鲁邹圣迹记(附登泰山诗)》时,书内有《肖像题词》云:“余游山左孔孟林庙及登岱之余,在泰安映一小像,自题云:‘生长南交海峤间,家乡尝见浦珠还。蜃□□□堪娱目,蛋(现写作“疍”)雨蛮烟□□颜。性好遨游探胜境,天教闲散玩名山。最欣岱顶乩红旭,光照吟须有白斑。’丙辰季冬鲁邹圣迹记复印,崧录于北京廉钦会馆。”
    游完五岳,后游北平,在北平,不知何故,竟然受聘为大总统袁世凯的家塾老师,教授袁世凯儿孙多人,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就为其所教。
    话说袁克文(1889-1931),字豹岑,别署寒云,被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袁克文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法绘画,喜好诗词歌赋,还极喜收藏书画、古玩等。
    袁克文自幼聪明异常,六岁学识字,七岁读经史,十岁习文章,十五岁就能吟诗作赋。他作诗、填词、写文章件件皆精,写的字也风流潇洒。特别是篆书,造诣很深。据说处女诗作是:


                醉陟微翠顶,狂吟兴正酣。

                临溪坠花石,寻径越溪潭,

                云气连千树,钟声又一庵。

                苍茫归去晚,胜地此处探。


    这首诗与张肇崧喜对游行事物作诗为赋的风格非常相象,可谓深得张的真传。
    教学数年后,张肇崧因不满袁世凯独裁专制和复辟帝制,愤而辞职。可能是受张肇崧的影响,袁克文也反对袁世凯称帝,并弃绝仕途,以诗文酒会终其后半生,是近代国内有名的才艺俱精的高雅名士。这可能也是因为袁克文自小受张肇崧熏陶有关,因为张肇崧一生也是不谋官鬻爵,毕生精力在书画琴棋和交游上。
    袁克文有4子3女,男家嘏、家彰,家骝、家骥,女家华、家宜、家藏,皆为知识分子。其中家彰、家骝留学美国,皆学有所成,且均加入美籍并定居。家骝1973年曾偕其夫人原子物理学家吴健雄访华,周总理接见了他们,并对袁家骝说:“你们袁家的人一代比一代进步了!”

[ 本帖最后由 陈海春 于 2011-4-14 10: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4-14 10: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古琴演奏家

    张肇崧辞馆南归时,得袁二公子馈赠一张古琴。
    到广州后,受到合浦同乡会的乡亲设宴为他接风,席间,张肇崧演奏古琴一首,其高超的琴艺,备受各方赞许。因为此琴是袁大总统得于清宫廷的古物,而当时能弹奏者更是寥寥,于是张肇崧用古琴演奏古曲,其琴也古,其曲也高,其技也精,是“古琴演奏家”,随即,这个名号一时间不胫而走,连香港的报纸也作重要的新闻报道。
    香港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看到报道后,与张氏联系,特聘张肇崧赴港作现场弹奏录音,向世界广播。话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是美国三大全国性商业广播电视网。1927成立,总部设在纽约。香港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是其分支公司,是一个世界性的广播公司。经香港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一宣传,张肇崧于是名声远扬,就誉为“中国古琴弹奏专家”。

                     仲元图书馆馆长

    张肇崧带着“中国古琴弹奏专家”的声誉回到广州后,广州市政府发出聘书,一者聘请他为某声乐团体主席,一者聘请他为仲元图书馆馆长。
   仲元图书馆位于越秀山,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将领邓仲元(即邓铿)而建。1927年由国民党元老李济深提议创建,由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式样仿北京的文华殿,民国十八年(1929)奠基,次年建成。
    最后,张肇崧选择担任仲元图书馆馆长一职,这是他一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任公职。未及三年,便辞职回到故乡南城村,从此□□□□不再出游。据乡人相传,1951年,张尚在世,但不久便音讯全无,也许是在1951年或是1952年间,张肇崧这位客家文化怪杰,就这样默默地结束了既曾风光又传奇的一生。
       复件 1939年越秀山上的仲元图书馆.jpg


                可能是当年著作最多的合浦人

    张肇崧著有《燕京纪游》,民国3年(1914)版;《鲁邹圣迹记(附登泰山诗)》,民国5年(1916)由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发行;《五岳游记》,民国10年(1921)北京商务印字馆印行;《内子黄君淑斋六秩加一诞期寿言》,民国17年(1928)广州越华印务局印行;《仲元图书馆目录》第一期,1936年,广州仲元图书馆铅印刊行;《游昌平明陵记》。张肇崧的作品在当时除了单本发行之外,还被多种丛书收录重印,可能是当年著作最多的合浦人。


                       泽被子孙

    张肇崧育有二男一女,因受家风影响,后人多为士林名人。其中长子张国元曾任北京陆军大学教育长、陆军中将,抗战时期任广东省第八区(主辖粤西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次子张仲新,历任我国驻苏俄海参崴总领事、广东省政府秘书科长、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教授。女儿张凤元历任公馆福禄学校校长等职,其子(张肇崧外孙)刘俊,曾任台湾空军联队参谋长、空军指挥参谋学院院长、三军大学教育长等职务。张肇崧之长孙(长子张国元之子)张铨,现为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高级工程师,曾经回国作短期讲学。


附:

美籍华裔著名科学家张铨


    张铨,合浦县常乐镇南城(今属曲樟乡)人,是合浦籍在美国较著名的科学家。中美建交后,1979年北京航天学会和冶金学会邀请他回国作学术讲演,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讲学,受到热烈欢迎。

    张铨生于1919年(农历已未年4月)。20年代初其父亲张国元任陆军大学教官、教育长,故自幼就随父亲在北京生活。1923年夏间张国元调任孙中山元帅府大本营建设部秘书,又随迁回广东。1926年秋在广州市培正小学读书,毕业后升入培正中学。1938年10月广州沦陷,避居香港继续读中学。1940年夏高中毕业。抗日战争时,唐山交通大学内迁到贵州省独山。

    张铨考上交通大学冶金系学习。1944年夏大学毕业,分配到重庆24兵工厂任技术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招考赴美国公费留学生。张铨于1946年夏考上了公费美国留学,在加里福尼亚大学冶金系学习,又到美国钢铁公司和冶金工厂参观实习。1947年夏学习结束。考试成绩优秀,获得硕士学位,还得到“金钥匙奖”的奖励。

    张铨学有所成后,本欲回国,报效祖国,已购买了船票准备回国,但适遇美国海员发生大罢工风潮,持续了8个月,交通停顿,回国不成。后在加里福尼亚大学图书馆任管理员,继续半工半读。以后,张铨在洛杉矶和圣地亚哥钢铁公司担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冶金工程师等职务,并先后在美国西南学院任教多年,教授冶金学、矽、铝学、高温合金等课程,是美国已注册的西部科学家。他对冶金方面的研究,造诣颇深,曾参加过世界冶金工作会议两次,发表过科学研究的学术论文10篇,在应用科学技术上,制造宇宙飞船、波音飞机引擎等有所发明创造,获得奖励。

    他回国讲学,受到北京航天学会、冶金学会,上海航天学会、冶金学会、武汉钢铁公司和广州钢铁研究所等科技界很高的评价。

                                                 (作者张隆)


[ 本帖最后由 陈海春 于 2011-4-14 10:0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ゞ心随流水ζ 发表于 2011-4-14 10: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m7.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woshiwo123 发表于 2011-4-14 12: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看楼下的怎么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oodtoseeyou 发表于 2011-4-14 14: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可见,文化名城应该是合浦,北海算老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捉影 发表于 2011-4-14 16: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留步
留意
留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陈海春 发表于 2011-4-18 08: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客家文化:客家四大书院之“廉阳之东,唯我五中——文治书院(公馆中学)”(校歌图

客家四大书院之——
                 廉阳之东,唯我五中
             文治书院(公馆中学)

                  文治书院


    客家人历来重视教育,坚定信仰“耕读持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儒家文化。但当年青翠秀美的大廉山下的公馆,却因各种原因少有学校教育,看到这种严峻的现实,公馆盐田村儒绅李翘南先生,于清朝光绪三年(1887),在公馆北面茂林修竹的龙脉之地设立“文治书院”至今学校已有124年的历史。文治,语出《礼记·祭法》:“ 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取以文教礼乐治民之意。
    中国首任驻美公使、进士陈兰彬于光绪已丑(1889年)秋到合文治书院参观时,手书匾额“文治书院”和门联“文光腾列宿,治理讲遗篇”。
    1889年文治书院更名为“文治小学”。陈铭枢曾就读于文治小学。
        
                 五中校父陈铭枢

    1930年,时任广东省主席、著名爱国将领陈铭枢先生有感“地方各乡儿童无由上进,学风衰落,诚大可悲矣”,于是亲撰募捐启,号召四方君子“本同文共轨之怀,周菽粟水火之急,欣脱手输囊”,募捐资金,并躬体力行,慷慨乐捐一万六千光洋,感召地方硕彦绅董,集资在文治高等小学的基础上创办中学,当时已有县立第一中学(现北海中学)、县立第二中学(在今福成镇)、县立第三中学(在今南康),于是便命名为“合浦县立第五中学校”,并由陈铭枢先生亲笔题写。
                   筹备合浦县第五中学校募捐启
    吾乡公馆圩,为合浦县东四区之中心。其西四十里至闸口,东六十里迄山口,为省道所经之干线(已完成),北四十里为新渡,滨廉州江,过江又通省道贯合灵两县之干线,南十里为铁山,则渔盐之所凑集,而濒海矣。往年余有建筑新铁(即新渡通铁山)公路之计划,工既鸠,以款中辍。地区之辽阔,与交通之孔要如此,而居民贫芗悍朴,文风不开,封守如故,余常心焉伤之。溯自清之末叶,罢科举,兴学校,圩之文治书院,首改为文治高等小学,余与范团长德星君,初入学校受业,即自此始,尔来二十有余年矣。至于今,环该圩四区继起之小学,不下十数,而以民贫苦,距县治既远,生活过昂之故,毕业学童,无力升学,计县治省立中学,及北海县立中学两校,为各区人文所聚,而吾东四区之就学于兹者,盖百不一二睹也。各乡儿童以无由上进,放学风更形衰落,是诚大可哀矣,今年夏,范君驻军本土,目睹斯状,慨然邀集昔日同学各姓绅董与彭校长乃裎君等,议决请改文治小学校为县立第五中学,就四区增筹校款,以充经常费,再拟扩辟校址,改造旧观,充实校费图籍,重聘良师,革新学制,以备四区小学升校之需求,图挽衰弊锢塞之学风。而经费浩大,地方力穷,无以为应,因为募捐之议,嘱余为之倡。余既旧游之沦寂,子弟之无教,而感范君嘉惠四区宏造青年之伟举也,故乐书该校之关系,及改中之需助如此而为之发导,伏惟吾乡人士,暨四方君子,本同共执之怀,周菽粟水火之急,欣脱手以输囊,庶厚施于里梓,此吾乡之大幸,亦余之荣藉也夫。
                           民国十八年八月日合浦县陈铭枢谨撰启
    发起人:张杖新,陈明堂,陈德轩,林国佩,赖德辅,彭雨堂,范德星,李拂尘,陈泰英,沈以甘,陈荔倦,时松年,黄质文,林翼中,廖琴材,陈铭枢,陈玉篦,彭献廷,陈鸿材,陈介卿,廖品佳,叶灌泉,邹道溪,李五云,李耀武,李崇如,赖悦堂,陈镜如,彭少舫,陈雨田,彭珩伯,时楚香,陈光甫,张敬斋。

                    五中校歌

    话说民国十五年春,陈铭枢因事返到故乡璋嘉村,目观乡民贫塞悍朴,文风不开,深感民智不启,亟待教育之发展。又感于村民贫困而致儿童多失学,乃与族中父老商议设立一小学以育人才。之后,陈铭枢捐拨巨资,建筑校舍,是年八月兴工,民国十六年春校舍落成,并命名为“合浦县第七区立第三小学校”(简称七区三小即现璋嘉小学)。编写有校歌,歌词为:“六湖英秀萃于斯,求学苦孜孜,将来学成后,献身为国奔驰,救国救民赖吾等,休叹力稀微,打倒强横,铲除暴政,踞鞍战马嘶……”
    和七区三小一样,五中也编有校歌:
    廉阳之东,唯我五中;陶予美德,开予昧蒙;锻予体魄,惠予良朋;矢当自励,信仁勇忠;勤慎坚朴,学海探踪;灵敏活泼,克任劳动;相遇诚敬,相处和融;修齐治平,以进大同。
    廉,指大廉山,阳,山之南谓阳。廉阳即大廉山的南面,指的是今北海、合浦。廉阳之东也即北海合浦的东部,包括现在的公馆、曲樟、闸口、白沙、山口、沙田等乡镇。
   廉阳之东,唯我五中(公中)。公中在廉阳之东确是最好的一间学校。笔者在公中读书时,同学就来自山口、白沙、闸口、曲樟,当然最多的还是公馆本地。在里面,有的同学不会说客家话,但当时的老师又大多以客家话授课,一位说白话的同学还跟我学客家话呢。
    五中校歌歌词古典精美,寓意深远,涵盖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它和二十世纪初的许多经典“乐歌”一样,没有生硬的说教,让人乐于接受。
话说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为救亡图存,1898年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要求废科举、办新学,其中就曾提出开设“乐歌课”的必要和意义。之后一些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文人,也很重视乐歌的思想启蒙教育,但直到1903年才开设音乐课,叫“唱歌”,也称“乐歌”。
    当时学堂乐歌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民“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宣传科学文明、反对封建,揭示人生真谛,以及对理想的孜孜以求,不仅给人以艺术陶冶,更重要的是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教育。
    而其中又以《夕歌》为最典型的代表,它的词作者是李叔同,即后来蜚声中外的弘一大师。《夕歌》的歌词说: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回,今天功课明白未?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吧,同学们,明天再会。

    李叔同的这首歌内容浅显而立意很高,言近旨远,有极强的教化功能。《夕歌》是学生放学时唱的歌。夕阳西下,晚霞满天,三五个少年,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从学校高高兴兴地回家。他们用深情而优美的歌声,表达出自己努力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的心声,抒发了莘莘学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给了当时人们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现在来看七区三小和五中的这两首校歌,和那首《夕歌》歌词及意境一样,都是上个世纪初的思想风格及社会要求。没有太多的说教,而是以谆谆善诱、娓娓动听的形式来说理明理,使同学懂得学习明理,体育锻炼,明礼谦逊,勤劳艰坚,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进大同。

                   革命摇篮



     1937
年2月,广东省党组织派党员张进煊、赵世尧等回廉州、北海,开展党的组织工作。 其中,张进煊和何世权到五中开辟新地区。在走之前,在合浦学会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参加的有陈铭炎、陈任生、邹贞业等。陈铭炎主持了这个座谈会。陈铭炎说,公馆、白沙和山口是个很重要的地方,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化都落后,军阀官僚土豪劣绅为非作恶,各位回去后要把东三团改造成新的抗日地区。
    张、何回到五中后,张进煊任教导主任,何任小学部主任。他们通过努力,首先建立合浦县中国青年抗日同盟——合浦五中小组。在学生中秘密组织读书会、时事讨论会,讨论的书有:《西行漫记》、《八月的乡村》、《铁流》等进步书籍,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指导抗日救亡运动。这样,提高了同学们对抗日救国,对共产党的认识。同时,积极培养进步分子入党。1937年9月,张进煊首先发展何世权(李英敏)入党,并先后又发展了张九匡、朱香庭、陈铭金等好几位党员。后来,公馆在此基础上建立党支部,发展了徐汝闳、周洪英、邹瑜等党员,并成为合浦最早也是最坚强的基层党组织。


                   解放后的五中

    解放后学校曾数易其名为“合浦县第五中学”、“合浦县第二中学”、“合浦县第二初级中学”、“合浦红卫中学”、“合浦县公馆中学”。公馆中学校园内至今还保留有文治书院门楼、真如院以及陈铭枢将军手书的合浦县立第五中学题词壁匾,还建有陈铭枢雕像,来纪念这位合浦五中之父

                  优良学风
                 桃李满天下


    公馆中学的校训为“勤、慎、坚、朴、信、仁、勇、忠”,宏扬“严实勤巧,全面发展”的校风,学风优良,从而桃李满天下。

    在校训的昭示下,一代一代的公馆中学学子志存高远,不惮艰难,不惧困苦,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坚韧地实现人生的目标。校友遍布长城内外,世界各地,其中不乏、作家诗人、专家学者、名人公仆、商界名流!“书院”培养的陈铭枢先生,曾任国民党广东省主席、行政院代院长;三十年代毕业的邹瑜,曾担任中央司法部长;首届毕业生陈任生曾担任广西区农垦厅长;著名作家李英敏(何世权);五六十年代毕业的陈家礼、刘伟业、林盛伟、吴炳初等成为国家导弹专家,是国防科技的中坚,现任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的叶汝贤、硕士生导师的陈衡、陈润政等为国家重点高校的名师;七十年代毕业的张发林、张云海等成为八桂大地的商业骄子,叱咤风云;八十年代的体育健将刘有兰曾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赛,为国争光,医坛新秀范先觉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九十年代的王运坚成为清华博士,现在美国深造;在二十一世纪脱颖而出的清华、北大学子关菊、李宏治、王俞富等后生可谓,亦深蒙学校的栽培之恩……近年来,公馆中学更是人才辈出,星光灿烂。



[ 本帖最后由 陈海春 于 2011-4-18 08:58 编辑 ]
文治书院.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