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演奏家
张肇崧辞馆南归时,得袁二公子馈赠一张古琴。
到广州后,受到合浦同乡会的乡亲设宴为他接风,席间,张肇崧演奏古琴一首,其高超的琴艺,备受各方赞许。因为此琴是袁大总统得于清宫廷的古物,而当时能弹奏者更是寥寥,于是张肇崧用古琴演奏古曲,其琴也古,其曲也高,其技也精,是“古琴演奏家”,随即,这个名号一时间不胫而走,连香港的报纸也作重要的新闻报道。
香港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看到报道后,与张氏联系,特聘张肇崧赴港作现场弹奏录音,向世界广播。话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是美国三大全国性商业广播电视网。1927年成立,总部设在纽约。香港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是其分支公司,是一个世界性的广播公司。经香港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一宣传,张肇崧于是名声远扬,就誉为“中国古琴弹奏专家”。
仲元图书馆馆长
张肇崧带着“中国古琴弹奏专家”的声誉回到广州后,广州市政府发出聘书,一者聘请他为某声乐团体主席,一者聘请他为仲元图书馆馆长。
仲元图书馆位于越秀山,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将领邓仲元(即邓铿)而建。1927年由国民党元老李济深提议创建,由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式样仿北京的文华殿,民国十八年(1929)奠基,次年建成。
最后,张肇崧选择担任仲元图书馆馆长一职,这是他一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任公职。未及三年,便辞职回到故乡南城村,从此□□□□不再出游。据乡人相传,1951年,张尚在世,但不久便音讯全无,也许是在1951年或是1952年间,张肇崧这位客家文化怪杰,就这样默默地结束了既曾风光又传奇的一生。
可能是当年著作最多的合浦人
张肇崧著有《燕京纪游》,民国3年(1914)版;《鲁邹圣迹记(附登泰山诗)》,民国5年(1916)由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发行;《五岳游记》,民国10年(1921)北京商务印字馆印行;《内子黄君淑斋六秩加一诞期寿言》,民国17年(1928)广州越华印务局印行;《仲元图书馆目录》第一期,1936年,广州仲元图书馆铅印刊行;《游昌平明陵记》。张肇崧的作品在当时除了单本发行之外,还被多种丛书收录重印,可能是当年著作最多的合浦人。
泽被子孙
张肇崧育有二男一女,因受家风影响,后人多为士林名人。其中长子张国元曾任北京陆军大学教育长、陆军中将,抗战时期任广东省第八区(主辖粤西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次子张仲新,历任我国驻苏俄海参崴总领事、广东省政府秘书科长、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教授。女儿张凤元历任公馆福禄学校校长等职,其子(张肇崧外孙)刘俊,曾任台湾空军联队参谋长、空军指挥参谋学院院长、三军大学教育长等职务。张肇崧之长孙(长子张国元之子)张铨,现为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高级工程师,曾经回国作短期讲学。
附:
美籍华裔著名科学家张铨
张铨,合浦县常乐镇南城(今属曲樟乡)人,是合浦籍在美国较著名的科学家。中美建交后,1979年北京航天学会和冶金学会邀请他回国作学术讲演,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讲学,受到热烈欢迎。
张铨生于1919年(农历已未年4月)。20年代初其父亲张国元任陆军大学教官、教育长,故自幼就随父亲在北京生活。1923年夏间张国元调任孙中山元帅府大本营建设部秘书,又随迁回广东。1926年秋在广州市培正小学读书,毕业后升入培正中学。1938年10月广州沦陷,避居香港继续读中学。1940年夏高中毕业。抗日战争时,唐山交通大学内迁到贵州省独山。
张铨考上交通大学冶金系学习。1944年夏大学毕业,分配到重庆24兵工厂任技术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招考赴美国公费留学生。张铨于1946年夏考上了公费美国留学,在加里福尼亚大学冶金系学习,又到美国钢铁公司和冶金工厂参观实习。1947年夏学习结束。考试成绩优秀,获得硕士学位,还得到“金钥匙奖”的奖励。
张铨学有所成后,本欲回国,报效祖国,已购买了船票准备回国,但适遇美国海员发生大罢工风潮,持续了8个月,交通停顿,回国不成。后在加里福尼亚大学图书馆任管理员,继续半工半读。以后,张铨在洛杉矶和圣地亚哥钢铁公司担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冶金工程师等职务,并先后在美国西南学院任教多年,教授冶金学、矽、铝学、高温合金等课程,是美国已注册的西部科学家。他对冶金方面的研究,造诣颇深,曾参加过世界冶金工作会议两次,发表过科学研究的学术论文10篇,在应用科学技术上,制造宇宙飞船、波音飞机引擎等有所发明创造,获得奖励。
他回国讲学,受到北京航天学会、冶金学会,上海航天学会、冶金学会、武汉钢铁公司和广州钢铁研究所等科技界很高的评价。
(作者张隆)
[ 本帖最后由 陈海春 于 2011-4-14 10:0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