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强烈鄙视楼主
你确定这只能是客家文化吗?
不要鄙视,我没有说客家特有。再者,你如果能以平常心——乐见其事去看待,就不激了。
希望你经常到来。 dddddddddddddd 小时候听过.怕怕. 罗芒.....
好象没吃过..
客家文化:掌牛——牧童归去横牛背 客笛无腔信口吹(多图)15楼有新图
掌 牛
——牧童归去横牛背 客笛无腔信口吹
陈海春
客家人所说的掌牛,普通话是指放牛或看牛。
很小很小的时候,客家孩童就知道什么是掌牛了,特别是男孩子。那时,或许刚会爬,或者刚会走。刚会爬时,是让阿公或阿毑背在背上去掌牛,会走了,是跟在阿公或阿毑或阿哥的屎忽尾(屁股后面)去掌牛。
其实,凡掌过牛的客家孩童,都会对牛有一份感情的。比如我,分田到户后,我们分到一条老水牛,暑假里,我便天天掌它,对它也有了一定的感情,虽然它很韧皮,但你每天牵着它,有时骑在它的背上,闻着它身上的牛气,了解着它的性子,即使是个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动感情的。后来,我离开村子外出读书,并随父迁居广东,就再也没有掌过它,也没再见过它。只记得,一次,一位堂弟来访,不经意间问起,堂弟说,那条老水牛已死了……
老水牛是死了,但现在,我倒很愿意和大家分享我们客家孩童掌牛的往事。
暑假里,早上,吃过朝(早餐),客家孩童去掌牛。
去到牛栏里牵出牛,心中想好今天要到那里掌牛,比如觉得岭岗坝或第三垌或阿婆摩岭草好,便一路走去。
掌牛也是凄凉事,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温继臣摄)
如果是草坝或草岭,因为没有稻田,也没有番薯地,于是大可把牛随便一放,让它自己找想吃的草吃。如果怕它走远了找不到,可以缚一条长长的绳,客家话叫做“缆牛”,而有的人,则在牛颈下挂一个咚咚响的东西——牛铃铛,一听到咚咚响,就可找到牛。不过,草坝或草岭里的草一般都不好,牛吃不饱。牛吃不饱,回去是会被大人骂的。而怎么知牛饱不饱呢?在牛背的后面屁股上方,有两处突出的骨,骨旁就是牛的肚子,牛饿时,那个地方会凹下去,掌牛时,必需把牛掌到那个地方凸起来,与牛骨基本持平,才算让牛吃饱。
所以,更多的时候,得到田垌的田塍里去掌牛。田塍因为人少走,又近水近田可得到田里的肥料的滋养,草也就比较丰美水嫩。但是,到田塍掌牛,必须时时牵着牛,因为怕牛偷吃田里的稻苗。我掌的那条韧皮牛,就经常偷吃人家田里的稻苗,即使是牵着。它的方法是,在你全神贯注看着它时,它乖乖地吃着田塍上的草,可当它一觑到你走神了,看向了别处,它就一拐头,一大口就吃掉了田里的几棵稻苗,当你发现后,用牛绳一打它,它又乖乖的吃田塍上的草。有时,即使是你发现了,出力拉牛鼻子,它也不肯回头,拉得痛了,临转头时,它还要吃上几口,把你气得半死。你便打它,打着打着,打到它发脾气了,它硬起牛头就走,你只好跟着它。如果只是这样,还是最好的,有时,当你打它实在是痛了,它会在田里狂奔,把田里的稻苗踩倒一大片。当然,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的。
我掌的那条韧皮牛,就经常偷吃人家田里的稻苗,即使是牵着。(温继臣摄)
掌牛时,还要不能让诸如蚂蟥来咬吃牛的血,这其中还有脓猛(牛虻)、蚊(主要是山蚊)、牛闭(客家话音,一种附在牛身上吸血的臭虫,很象蚂蟥,但比蚂蟥小,只有一身皮,不拉屎不屙尿,所以客家人又形象地称一些很少拉屎和屙尿的人为牛闭)。
掌水牛到一定的时间,得牵去浸浸水,客家人称牵牛去问(读普通话音)水。或去田沥,或去溪圳,那怕是一个窝,里面只有一些浑浊的水。在浑浊的水里,牛在里面乱滚一气,把那些泥水全搞成了烂泥——客家人称为“湴”,这就是牛问湴。
而黄牛则不喜欢水,也不懂水性,有时掌牛经过一些较宽较深的水,而水面只有一条独木桥,牛走不过,只得过水,水牛过水不怕,它还喜欢,在水里相互斗角,“儿儿牙牙”,很高兴的样子。黄牛则怕过水,非要过水,它一到水里就飞快的游过去,顾不了别人,所以客家人又有一句俗语叫做:黄牛过水各顾各。
客家人称掌牛的男孩子叫做“掌牛大细”、“掌牛阿官”,听起来有一点酸楚的感觉。其实也是,当城里的小孩子衣食无忧,去公园逛商店时,客家男孩儿则要漫山遍野去掌牛。掌牛也是凄凉事,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有时是孤独一人,在山深窝沥,野外荒坡,而小孩子出门都不带雨具的,下雨了,只能躲到楂头包、树下、山洞里,而楂头包、树下、山洞只能躲小雨,风大雨大了,就任凭风吹雨打了。
当然,掌牛也有快乐事,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山鸡塘掌牛就是一件愉快的事。山鸡塘当时还只有几张塘,但有山有水,溪水奔流,周围水草茂盛丰美,环境雅致,是一个掌牛的好地方。
如果大家去璋嘉游玩过,上去看山猪的地方就是山鸡塘。
早上八九点钟出发,一路上,牛哞狗跳,人也高兴,几个小伙伴相互追逐、打闹。天空蔚蓝,路边野草、陆基随风飘扬,扫着我们的脚,也扫着牛的脚,还有一两只迟到的蝉在叫着。一时我们拗几支树枝,一时我们爬到牛背上,一时又捡起一只泥团或石头,向竹林茂盛处仍去,惊起几只鸟儿……
来到山鸡塘,不用人牵,牛们看见丰美的水草,就各自跑了过去吃。
我们呢,也就可以放肆地玩。
可以上山去摘捻、摘乌干、摘罗芒、摘油柑……
玩得正高兴,这时,得去找找牛了,否则牛不知会跑到哪里去。于是到处找牛,好在,牛还乖乖地沿着塘塍或山涧吃草。
傍晚,牛吃饱了,我们便牵着牛,一条跟着一条往回走。太阳正下山,鸟儿正归巢,晚风轻吹,虫儿轻唱,正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所唱的一样: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锄头在肩上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喔喔喔喔他们唱
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
笑意写在脸上
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那一缕斜阳,那一缕乡愁,至今仍时时萦绕在心……(黎发业摄)
那时,我们还不懂得唱这首歌,但真的,牵着牛,手里拿着一把刀,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多少困苦,多少贫寒,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了乡间的小路上
……
[ 本帖最后由 最爱懒洋洋 于 2010-8-29 09:16 编辑 ] `````````````````````````` 王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