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之五):合浦客家源流(有图有真相)
合浦客家源流陈海春
合浦县位于广西沿海“金三角”的东部,东与广东省廉江市和广西博白县接壤,西与钦州相邻,南临北部湾,是进出沿海开放城市北海市的门户和大通道。合浦县是著名的“南珠故郡,海角名区”,历史悠久,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设合浦郡和合浦县。合浦是“珠还合浦”的故乡,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开放县。合浦县辖15个乡镇,总人口约100万人,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26%,汉族中的客家人口31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公馆、曲樟、白沙、闸口、山口、常乐等乡镇。其中公馆12万,曲樟2.3万,这两个乡镇全部是客家人;白沙镇10万,山口镇8万,闸口镇4万,这三个镇80%是客家人。其他乡镇也有部分客家人,县城可以用客家话交流。
“客家人”,《辞海》在“客家”条目载:“相传西晋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份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13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以后相沿而成为当地汉人的自称。”从这段记载中可知,客家人是迁徙的民系,是外来的民系。所以在合浦,一些说当地土话的人又称客家人为 “新民佬”。
南方的客家人根在中原,他们都是从北方和中原迁移而来的。这从两方面可以得到证明。
一是从他们的堂号、堂联、族谱上不难找到线索。合浦的客家人至今仍对其祖先曾是中原人那一段历史念念不忘,并引以为荣。他们极为重视堂号、堂联,每到除夕,将堂联贴于祠堂或围龙屋的大门楼上,郑重其事,年复一年,代代相传,至今不衰。客家堂联,其结构一般是上联点出发祥地或郡号,下联则多为炫耀祖德,亦好点出其时代、地点或官爵等。客家人在合浦较大的姓氏有:陈、张、李、彭、范、廖、周、黄等。如陈氏,堂号颍川、德星第,堂联为:颍川世泽,太史家声。也就是说,合浦陈氏一般是从河南颍川(今河南许昌)迁徙而来。又如黄氏,堂号江夏;廖氏,堂号汝南、巨鹿;王氏,堂号太原等,都说明,他们都是从中原、北方辗转迁居到合浦来的。
客家陈姓祠堂对联,证明他们源自中原
合浦曲樟客家土围城大门对联,证明他们源自中原
还有,从合浦客家人的“宗谱”、“族谱”也可知他们的祖先自北南来的足迹。张姓清河郡汉置,在今河北清河至山东临清一带;彭姓陇西郡秦置,今甘肃临洮及陇西一带;范姓高平郡汉置,在今山东巨野县南;廖姓汝南郡汉置,在今河南上蔡县一带;周姓汝南郡汉置,在今河南中部偏南地区;黄姓江夏郡汉置,在今湖北云梦县一带;还有徐姓东海郡汉置,在今山东郯城县;朱姓沛国郡汉置,在今江苏沛县一带。
二是从他们的语言中可以得到证明。客家人一直遵循“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一直本能甚至是固执地注意保持自己语言的本来面目。“他们的说的是一种官话,和四围非客家人的话很不相同,但是很像现在中州河南的话。客家人原出北方,在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
那么客家人是从何时开始迁移合浦的呢?有一些人把北方和中原汉人南迁等同于客家人南迁,错误地认为,北方和中原汉人最早一批南迁至合浦是秦朝。当时秦王朝为了固守边防,开拓疆土,发挥中央集权的职能和经略南越,曾大用兵于江南和岭南。此后南征的秦兵便留守岭南戍边,定居岭外。第二次是在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 年)四月,南越宰相吕嘉反汉,杀死汉朝使臣。同年秋,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 楼船十万人”,分水陆两路“ 会至合浦征西瓯”, 平定南越国后,留下大批军戍边。第三次是东汉建武间(公元25 年- 57年),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征贰征侧反汉,寇掠岭外六十余城。汉光武帝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率军十万南击交趾。当时。伏波将军马援以合浦作为军事基地,部队沿海岸西进,定交趾叛乱。这是历史上北方和中原汉人第三次大规模南迁。
但是,我们不能说,中华民族史上的北方和中原汉人南迁(征战),都是客家人迁移,只有与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大有关联的迁移,才能列入客家迁移。所以,唐以前南迁合浦的移民,只能称为“北方和中原汉人南迁”,他们不一定是客家人。从众多的珍贵史料和族谱资料以及祖辈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合浦几乎每地每姓和客家人都说他们是从福建迁移来的,把最早迁抵闽西特别是汀洲的先祖尊为南方始祖,把闽西作为客家先民在文化里程中告别中原的终点和成为客家人的起点。
闽西的汀洲自唐明皇开元年间建置至清末的1000多年间,都是州郡路府治所。州治在新罗,初辖长汀、新罗、黄莲三县。建置时,县境东接沙县,西接江西于都,东南接龙岩县,西北接江西虔化,东北接宁化县,西南接广东海阳程乡二县,包括现今长汀、武平、上杭、连城等县及清流西南部分地区。当时,汀州已成为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
宋代,大量南迁汉民进入闽粤赣边。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壁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汀州宁化石壁,客家先祖在此生息、繁衍、播迁、是汉人南迁的主要聚居地和播迁地。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百越族的闽越及畲族逐渐融合。从而,同化了土著,形成了汉民族支系,成为闽西客家人。
之后,这些客家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合浦大部份客家人,是在南宋偏安时期,从中原辗转迁徙至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州试街瓦子巷一带定居,他们希望不要走得太远,待战乱平定后,再归故土。可是,此后清兵入关,定都北京,清顺治皇帝挥戈南下,直捣南明王朝。这样战火又烧到了福建,他们又随南明皇从福建迁徙至广东的梅县和南雄珠玑巷定居的,然还没待他们稍作歇息,清兵又跟着来了,他们不得己再次从广东的梅县和南雄向南迁徙至合浦。
比如迁至现曲樟六湖垌一带的陈姓原籍就是河南省开封府陈州颍川,因避乱移居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州试街瓦子巷,后因天下纷乱,野王作孽,强霸争境,又于明弘治十八年间迁至广东省城,时又值四海不靖,乱朝争国,又续迁移来廉州府合浦县兴忠里六湖垌东城团九塘下村居住。又如张姓的原籍就是河北清河县,南明王朝时南迁福建,明末迁广东廉州府。罗姓原籍江西南昌,祖先避乱,迁徙福建。明代由福建迁到广东高州,后迁廉州府。
台湾柏杨《中国人史纲》说:“四世纪大分裂时代,中华民族从中原南迁,定居在五岭山脉周围,因为是侨居身份所以称为‘客家人’,他们的后裔仍操着三世纪中原的古中国言语,可能是中华民族中血编统最纯的一支。”
为了生存下去,合浦客家先民真有不可预量的勇气和毅力,像一群远飞的候鸟,跋山涉水不畏艰辛地寻找生命的栖息之地,在客家移民不停行进的厚实的背影里,表现出强烈的自信、自立、自强和自我奋斗意识,形成勇于拼搏、勤俭质朴、勤劳刻苦、自尊自重、热爱家乡、崇宗孝祖、热情好客的客家移民精神,为开发合浦、建设合浦,为合浦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客家脊梁,客家人为各地的建设、开发、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曾载河南《寻根》、《广西政协报》和《北海日报》。)
[ 本帖最后由 曾经沧海 于 2010-8-24 17:33 编辑 ] 坐下来慢慢看~ 啊表辛苦了!顶一个! 我也听过了,但有点不怎么一样 阿表真有意思 阿表的知识真丰富,佩服
客家文化:捉笋虫(有图有真相)
捉笋虫陈海春
记得,在《摘罗芒》那篇文章中,我说:“暑假,我们到竹山去捉笋虫或斩竹。”
捉笋虫,也是一件值得与大家分享的客家少年往事。
客(家)人居山,山上种竹。我的家乡周围全是竹山。竹山原来属于生产队所有,分田到户后,竹山分给了各家各户,我们家也分到了两块竹山。
竹山长着茂密的单竹,那时候的竹子,全身都是宝,是客家山乡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客乡人民对竹子呵护备至,要把竹山的铁芒萁、杂草、灌木全部斩净(客家人称为“撇山”),又怕别人去偷,还要在每棵竹子上写上名字,更要每年的6、7月到竹山上去捉笋虫。
撇山是件力气活,一般是大人们去做,捉笋虫较轻松,大多是我们这帮小孩子去做,而且,寓乐于劳,捉笋虫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我们也非常乐意去做。
不太知道客家人所说的笋虫书名叫做什么。我只能按我所认识的笋虫作如下形容和解释:笋虫长得象金龟子,但比金龟子长,一般为暗黑色和金黄色,长着一左一右共六条腿,腿共分三节,最前一节长着锋利的钩,头上有条长长的像吸管的嘴巴,可以刺进竹笋吸食笋汁。成年笋虫在地下过冬,到第二年春夏之交时从地下出来,出来后爬到竹笋上或在竹笋的根部或在竹笋尖里产卵,卵吃竹笋的汁液长大,慢慢生长为笋蛹,笋蛹又慢慢成长为笋虫。
竹笋被笋虫、笋蛹吃过之后,竹笋不是枯死,就是竹笋不再长或是长大后就变形僵硬,毫无用处,只能做柴烧。所以,在我们视竹如命的人看来,非要把笋虫赶尽杀绝不可。
而捉笋虫有两种,一是捉成虫,二是捉幼虫(笋蛹)。
笋蛹,一缩一缩的,像那些松毛虫,很可怕的样子
捉笋蛹的工具是砍刀,客家人称为“刀麻”。在我们那里的客家乡下,每个家庭的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做工用具,如刀麻、钩刀、担湿(扁担)、柴迁……就像现在的人,每人都有自己的笔或电脑或当兵的都有自己的枪一样。而这套工具一般是不肯给别的人用的。如我就有我自己的刀麻、钩刀和柴迁。我的刀麻我爱护,不能让其生锈,不能让其缺口。
在要去捉笋虫的当天,吃早粥前,得到溪前磨刀石上把刀给磨利,刀不利,根本捉不了笋虫。
吃过早粥,我们就出发。
我们的竹山,一般都是兄弟叔伯的竹山连成一片。我们去捉笋虫,也就堂兄(姐)堂弟(妹)一起去捉笋虫。
一路翻山过岭,来到黄草坑(我们的竹山在黄草坑)后,就如《家有儿女》中刘星所说:各找各家,各找各妈,我们也分开,各找各家的竹山去捉笋虫。
笋虫的成虫在竹林中穿梭的时候,看见竹笋就会用那个像吸管似的嘴刺进笋尖或笋根部,在竹笋里产卵。虫卵孵化出的笋蛹像米粒般细小,但只需20天就变得肥胖臃肿,像一节手指那么长,肥肥白白,圆滚滚的,有着细小的眼睛,用黑色的小嘴啃吃幼嫩的竹笋。我们来到竹山,就是找到竹笋,仔细观察,看笋尖和笋根,当发现有一个黑黑的圆圆的小洞,就证明里面有笋蛹了。
拿起锋利的砍刀,对准小黑洞,用力切下去(要小心别切断竹笋),一边切一边找笋蛹,一般情况下,只要三刀两刀就可以找到笋蛹,拿出来放在一个早就准备好的大竹筒里,如果笋蛹已吃了一节长长的竹笋,则要顺着吃空的竹笋一路找下去,直到找到那只笋蛹。有时候,笋蛹已是从笋尖吃到了笋根,眼看一整条竹笋都没得救了,气得要命,找到笋蛹后,连笋蛹都不要了,一把丢在地上,脚一用力,把它踩得稀巴烂。
一边捉笋蛹,一边我们还要捉笋虫。笋虫又分两种,一种好停在笋尖部吃竹笋,我们把它称为笋尾虫,一种停在笋根,我们称为笋根(客家话读“斤”)虫。笋尾虫金黄色,笋根虫暗黑色,也许因为笋根的养分足,笋根虫比笋尾虫更能飞。
笋虫这个东西,好像不怕人,没有听觉似的,捉笋虫时,只要走近去,就可一把抓住它的背部,此时,笋虫就开始挣扎,用钢钩般的脚爪抓你,用吸管般的嘴顶你,如被脚爪抓住,会被抓出一条条血痕,也挺可恨的。
捉高过人头的笋尾虫,就要把竹笋慢慢弯下来,不能快,快了会把竹笋拗断,不过笋尾虫好像敏感一点,竹笋一动得剧烈,它就飞走,只是它也只是弯弯曲曲的乱飞,撞到茂密的竹子后,掉在地上,你只要走过去捡起来就行,或者,在它弯弯曲曲地乱飞的时候,就可追过去,伸出手巴掌,把它拍到地上。
1\\笋虫,我们把它捉住,找来一根线或一根撕得细细的蕉树皮,缚住它的长嘴,我们就可牵着笋虫满村飞,轰轰声在头顶响着,我们两脚生风,很得意的样子,真是有趣极了。
2\\笋虫,它危害竹子,但它在我的心里,却使我想起满山乱跑的童年
捉到笋虫后,一般是把它丢在地上踩死,特别留几个认准非常能飞的,把它的脚爪的前两节给拗掉,放到另一个竹筒里。
笋蛹拿回去后,就可炒熟来吃,烤、煎、炸,非常美味,鲜香无比,还有奶油的味道,更是下酒好料,与蜂蛹同样的美味。
笋虫拿回去后,找来一根线或一根撕得细细的蕉树皮,缚住它的长嘴,我们就可牵着笋虫满村飞,轰轰声在头顶响着,我们两脚生风,很得意的样子,真是有趣极了。只是现在想想,不知是我们在玩笋虫,还是笋虫在玩我们,或者就是互玩吧,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说:双赢!
小时候我们也捉过 小时候我们玩树胶枪、噼啪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