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七月十四—— 七月十四砻盖米乙(图)
七月十四砻盖米乙
陈海春
农历七月十四快要到了,在客家风俗习惯里,七月十四也算是个比较大的节日,有俗语云:五月节,包粽米乙;七月十四砻盖米乙。
先说说什么是“盖”。“盖”,顾名思义,就是盖东西的用器。农村的客家人,装饭、装粥用的是钵头。这里所说的“盖”,就是用来盖住钵头的用篾和篾骨织成的竹器。这些盖,一般为圆形,有大有小,小的,只比一个巴掌大一些,大的,可和一个牛二锅那么大。
客家人的盖米乙,说白话和廉州话的人称为“水米乙”,广东湛江人称为“簸箕炊”,但无论是“水米乙”还是“簸箕炊”,都是没有心(配料)的,而客家人的盖米乙是有心的。
盖米乙的制作方法是:
把大米洗净、泡软,拿去用石砻砻成米浆。
砻盖米乙,既要力气又要技巧。说要用力,就是一个人(当然可二人)捉住砻勾用力推那个沉沉的石磨,砻完一钵米,真是腰酸手痛。而那个舀米进砻的人(一般是女的),则要眼疾手快,前面推砻的,一圈推过去,舀米的则要很快地舀了米放进去,如果不快,则有可能会给砻勾碰伤手。一勺舀好,看看米全漏进去了,又一勺放进去。如此推啊推啊,舀啊舀,不一会就可见白花花的米浆从石砻的缝隙里流出来。砻好米浆后,则要做盖米乙的配料,也就是盖米乙心。盖米乙心一般用竹笋、猪肉、炒好的鸡蛋、木耳等混合配制而成。
蒸盖米乙开始了。用锅头煮开水,在锅头里放一个木架,把盖放在木架上,把米浆舀进盖里,薄薄的铺开,盖上锅盖开始蒸,蒸到看看起泡泡了,即表示米乙熟了,就又可以舀进米浆铺上第二层。如此反复制作,直到最后的二、三层,即可放入配料和花生油或猪油一起蒸(最后一层的配料为最多),待到蒸熟,这锅盖米乙算是制作完成。一盖盖米乙,一般都有十层八层之多,且米乙肉白色,配料有褐色(木耳),有黄色(鸡蛋),层次分明,喷香诱人。 砻,陈海春摄
这就是砻,七月十四,客家人用它砻盖米乙,八月十五,客家人用它砻豆腐。
吃盖米乙,一般是把盖米乙用刀(或篾骨)割成菱形的一块块,大人放在碗里一口一口地咬着吃,小孩子则放在手上,一层一层地剥开来吃,想吃舍不得吃的样子,细嚼慢咽,吃得有滋有味,韵味悠长。
小时候,我也是拿了盖米乙一层层地剥着吃,人们普遍的心理,先吃不好吃的,蔗先吃蔗尾,最后才吃好的。我吃盖米乙,是从底部剥起来吃,吃着吃着,从没有心到少心,从少心到多心,真是回味无穷。
盖米乙当然不一定非到七月十四才可砻来吃。平时,有些人家去村,亦可砻了盖米乙去村。记得一次一位亲戚来我家,担了一担四角箩的盖米乙来,打开四角箩的盖,混合竹笋香、猪肉香的盖米乙香味直扑鼻而来……
客家人的盖米乙
人们创造了节日文化,同时也享受这种文化所带来的欢乐。这种节日,激发了艺术、饮食创造行为。如春节贴门神、年画,是一种艺术创造,七月十四砻盖米乙,是一种饮食创造,而且是客家人的一种聪明才智的创造:米怎么能变成米浆呢?于是客家人制造了石砻,石砻难做啊,对着一块大石头,又要凿又要铲……但是客家人硬是做出来了!“只有上无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水。”这是客家人的谚语,一切生活的需要,都可以创造出来。客家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而迷人的生活。客家人在世代过着的艰苦山区生活中,把自中原迁徙时带来的中原古老生活风格糅进当地生活环境所成就的风气中,形成自己特殊的生活习俗。
往日,在合浦县城,可看见一个骑着三轮车的人在卖盖米乙,但这种盖米乙是正宗客家盖米乙的变种,把心全放在了米乙面上,这样吃起来就不够味道了,加上这个人的形象实在不佳,整个人“油高漫抵”(客家话,衣服很久不洗而非常脏)的,实在不敢吃他的盖米乙,倒是家乡干净的、真真正正的盖米乙才好吃。
七月十四到了,很想念家乡的盖米乙! 好好吃一样子啊! 好少吃这东西了...
和小时候吃的没法比.....外面卖的那些根本么好吃!! 没吃过无知道好吃无 顶一个。。 公馆水米乙,好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