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graph]西门江@鱼人:
刘备德、仁、义、礼天下名闻,可惜曹营无一谋士投之;
凡与刘备的同盟,谋士、将士,刘备日夜都想挖之;
“刘备借荆州”,可算是德、仁、义、礼?曹营未灭,同盟却乱,狗屁
.......  刚看完大闹天宫回来。过来答你一下。你看东西太肤浅了。曹操那时候是一个大集团。而刘备才是什么样的小团体??换句话说。你在一个大公司里面。你老板对你不错。而且薪水不也不错。你会跳去一个小公司吗?除非那是你亲戚开的。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这很正常的。谁不想一大堆人才在自己手下。在那种战乱的时代谁不想一大堆人才自己用。去翻翻历史看借荆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荆州本身就不属于东吴的。而是赤壁之战后刘备打下来的。而且东吴已经表奏刘备为荆州牧了。退一万步来说。本身荆州属于刘表。死后归子刘琮。刘琮投曹操后。那么就属于曹操了。完全跟东吴撘不上关系。
下面是在百度里的。发上来给你看看
真相编辑
史载资料
刘备借荆州的故事很有名,以至于使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家喻户晓,这当然是《三国演义》和三国戏曲的功劳。历史上是怎么回事,有没有过借荆州这回事吗?是值得探讨的。为此先说清楚《三国志》上有何记载。在该书中,提到孙权将土地借给刘备事全部皆在五十四卷中。(下面凡只提卷数,未说书名的都引自《三国志》。)
在该卷《鲁肃传》中有:“(刘)备诣荆州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惟(鲁)肃劝(孙)权暂借之共拒曹公。”(这里可以解释为借重刘备抗曹,也可解释为将荆州借给刘备。这应是记赤壁之战后建安十五年。为简略,下称此鲁肃这一段话为鲁一说法。)
此传中还有“(鲁)肃邀(关)羽相见,......(鲁)肃因责数(关)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 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这稍含糊,没有说借的是哪块地方,但明确说是出借土地。这是建安二十年,鲁肃和关羽“单刀会”时说的。简称为鲁二说法。)
在同一卷《吕蒙传》中,孙权评价周瑜、鲁肃、吕蒙时说:“.......(鲁肃)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这是在吕蒙死后所说,应在建安二十四年以后。这时孙权占了荆州,已向曹丕称臣。这话简称孙说法)。
“借”荆州
荆州的地域。按《后汉书》卷三十二所说,荆州包括湖北湖南两省及重庆市东部,河南省西南部以及江西省北部。全州分为七个郡。下面是各郡名称及大致所在位置:南阳(河南西南)、南郡(湖北西部)、江夏(湖北东部)、长沙(湖南东北)、桂阳(湖南东南)、武陵(湖南西北)、零陵(湖南西南)。
赤壁战后,曹操占南阳,以及南郡北部的襄阳等地。
孙权占有江夏一部分及长沙一部分(都是它们的东部),另外还占有南郡首府江陵(即现荆州市)。
刘备则占有零陵、武陵、桂阳全部,长沙、江夏及南郡的大部。由此可见,荆州绝大部分是由刘备占领的。这一点也不奇怪,赤壁战后,刘备支持刘琦为荆州牧,刘琦死后,刘备被众将推为荆州牧,他占有这些地方是很正常的。
什么是“借”?按《辞源》上的解释是:“暂时使用别人的东西,或把自已的东西暂时给别人使用。”古今意义相同。这样,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其前提条件则是荆州本是东吴的。否则借荆州就不能得到落实。既然孙权本来并不据有荆州大部,那么,说把荆州借给刘备就只能是无稽之谈。
在前面所引鲁一说法中暗示是鲁肃劝孙权将整个荆州借给刘备,这绝无道理。鲁二说法中说刘备无家可归,孙权可怜他才借土地给他的,这也毫无道理。当时刘备已实际占有了荆州大部分土地。鲁二说法的背景是刘备占领了四川,孙权派鲁肃出兵争抢荆州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其目的当然是说孙权抢夺三郡是合理的。但是,此前,孙权从没有控制过这三郡,根本就谈不到把它们借给刘备。鲁肃的两说法都是没道理的,不能以此为根据说孙权曾将荆州借给刘备。
在建安十五年前后,南郡首府江陵的统治权确是由孙权转入了刘备手中。在曹操失败后,退回北方,留大将曹仁守江陵,乐进守襄阳。周瑜指挥孙刘联军攻打江陵,围攻近一年后,曹仁退走,孙权任周瑜为南郡太守,据有江陵。
有不少学者认为所谓借荆州就是借江陵?这样说恐怕也是不妥当的。
江陵之迷
关于江陵控制权的转移的原因,在《三国志》蜀汉方面记述没有查到,只是在《张飞传》中说到,张飞先任宜都太守,后“转在南郡”,因江陵是南郡首府,这应意味着江陵已由刘备控制。
在东吴方面的记述中,除前引的鲁一说法也可解释为把江陵借给刘备外,在卷五十五《程普传》中说:“周瑜卒,(程普)代领南郡太守,(孙)权分荆州与刘备,(程)普复还江夏。”这里的“分”字用的十分有趣,好象天下都是孙权的,他可以把他没控制的地方分给别人。这应该是孙权称帝后,吴国史官用了以孙权为真正中国皇帝的口气。
如果说江陵确是孙权借给刘备,刘备只有暂时使用权,那么,在此后孙权就有权要求刘备归还江陵,但是,后来从未见孙权这边提出这样的要求。在建安二十年孙权抢夺三郡时,鲁肃并未向关羽提出归还江陵,也没有说你如不归还江陵,那么就拿三郡来抵偿吧之类的话。既然没有这样说,只能认为,当初并没有只暂时让刘备用江陵的说法,也就是说不是“借”。
既然不是借,那么江陵怎么会转到刘备手中呢?没有确切记载,只能试着猜一猜。
一种可能是刘备当时已经为此作了些补偿,也就是刘备交给孙权一些他自己占领的土地,以换取江陵,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也符合情理,但史书上没这样记载,只能存疑。
另一种可能是孙权为了自己的大利益,而放弃了江陵。当时,孙权为了抗曹,不得不依重刘备。孙权自己就说过,“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卷三十五)鲁肃对孙权说过:“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孙权)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刘)备使抚安之。”(这里的“借”字是借重的意思。见五十四卷)刘备成为荆州牧后,孙权把自己的妹妹给了刘备。在《先主传》中说是:“(孙)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卷三十二)说是孙权的一种讨好行为。当刘备到孙权处时,曹魏那边很多人都认为孙权会杀刘备,曹操的重要谋士程昱却说:“(孙权)所惮者曹公无敌于天下,........(孙)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卷十四)事实证明了这预测是对的。当初,孙权借重刘备这是不争的事实。(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在拙作《曹操究竟因何而失败?——赤壁之战胜负真象透析 》已有分析)。
孙权应该知道如果动粗,他是保不住江陵的。当时刘备驻公安,在长江南边,距江陵很近;张飞是宜都太守,在江陵西边;关羽为襄阳太守,驻长江以北。这简直是对江陵三面合围之势。江陵东部的土地,也并不尽在东吴手中。原刘琦驻夏口(现汉口、汉阳一带),并未见有孙权派兵取得此地的记载,按理还应在刘琦的继承人刘备手中。这样,刘备则对江陵可以四面合围。东吴虽可用长江水道与江陵联络,不过,相对于东吴主力军队驻地,江陵颇为窎远。
所以,逼于形势,为了抵御曹操,孙权将江陵交给刘备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按常理,刘备必然为之要付出代价,可惜史书没有具体记载。
总之,由于后来孙吴从来没有以江陵为理由向刘备要求什么,可以说江陵也不是借给刘备的。[sup][2][/sup]
说法来源编辑
既然借荆州(或借江陵)都不大可能是事实,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呢?由于所有与之相关的说法都源于东吴人的传记,会不会是东吴制造的舆论,其目的在于为东吴偷袭荆州制造理由?有人认为:偷袭荆州是不需要理由的。东汉末三国是一个强权时代,汉朝皇帝没有了权威,谁的势力大,谁的军队能打,谁就有理。曹操消灭了那么多军阀和地方长官,并没有为之制造理由;刘备以仁义著称,但进攻四川刘璋时也没有制造什么合理的理由。所以,按当时的逻辑,孙权夺了荆州,就算胜利,没必要捏造什么“借”的舆论。
但是,即使是当时的强权时代,名义上的荆州还是归属朝廷册封的荆州牧,而刘琦死后荆州牧是刘备,东吴为了不给后世留下撕毁同盟、偷袭荆州的名声,杜撰出借荆州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三国志》为何只在吴传中记载有借南郡一说,在蜀传中却只字没提呢?就连刘备当上荆州牧吴传蜀传记载也不相同,所以吴国史官为了美化夺荆州一事而加上“借荆州”一说也确实合情合理。之后刘备又将:长沙、江夏、桂阳三郡给了孙权,要是东吴真是重视同盟深明大义,便可就此罢手,唇齿相依,不在进攻荆州,而事实上东吴还是趁机偷袭了荆州,所以说可见东吴早就惦记荆州全郡,并很有可能编造出“借荆州”一事来说明东吴是有理有据的取回荆州的。
这理由是存在的,就是偷袭荆州在东吴内部可能有人反对。至少有两种人。一种是如鲁肃那样有着长远战略远光的高人;另一种则是反对在偷袭荆州后不得不向曹魏称臣的武将。
鲁肃极具战略眼光,他的目标不是东吴偏安一隅。在他和孙权见面后,就提出“鼎足江东,以观天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五十四卷)的战略,和诸葛亮隆中对异曲同工,且早于隆中对。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他主张和刘备联合。在那个时候,只有和刘备联合才可能和曹操对抗,单靠孙吴自己是不行的。但是他仍主持由刘备手中夺取了荆州三郡,争三郡成功了,而且孙刘联盟也没有破裂,这正是他高明之处。而偷袭荆州却造成孙刘联盟的破裂。鲁肃如果还活着,他有可能反对偷袭荆州。刘孙两家大兴兵,曹魏渔人得利,有着极大危险性。从长远利益看,偷袭对东吴也并不真正有利,如果刘备过分削弱,只能龟缩于西南一隅,那么东吴也只能偏安东南,“以图天下”的战略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最危险的是偷袭荆州后,若刘备顷全蜀之兵来复仇,孙吴兵力就得全部都在鄂西川东和刘备作战,曹魏如乘虚而入,可能会灭掉吴国。在刘备大军压境时,孙权向曹魏投降称臣,曹魏大臣刘晔向曹丕进言不要接受其降,说:“(吴蜀)相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伐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十四卷)孙权命真好,此时曹操刚死不久,曹丕缺乏统一中国的雄才和魄力,没接受此建议,东吴才得以保全。偷袭时鲁肃已死,但是,他在东吴不会没有知音的,对这种危险性不会没有意识;即使偷袭时没看到,刘备兴兵时不会没人看不到这种危险。
在夺得荆州后,刘备兴兵,孙权卑词奉章,贡献珍宝向曹丕称臣。曹丕派邢贞(一个无名小辈)来东吴册封,孙权出迎,邢贞竟入门不下车(五十二卷)。吴将徐盛极为愤怒,以至痛哭流涕(五十五卷)。
为了说服第一类有战略眼光的人,安抚第二类因他向曹魏称臣而愤怒的人,孙权最佳方法是把偷袭荆州罪状全放在刘备头上,指责刘备无赖。这样,就有了前面所引的孙说法,说鲁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既然是借的,取回当然是合理的,错在于刘备该还不还。这样能不能安抚那些人,不清楚,但在逻辑上是能说通的。
至于前面引的鲁一说法及鲁二说法,很可能是东吴的史官因孙权这样说了,只好把鲁肃当初所说的话作些改动,迎合孙权。(当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明白,对于大人物,改动历史记载只是小菜一碟。)蜀国好象是没有史官作记录的,至少这一段时间没有,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接受了吴史官的记载。鲁肃在单刀会上所说的(即鲁说法二)和他在当初在赤壁之战前的说法是根本矛盾的,作为一代名臣名将,鲁肃是不会这样不顾面子的,有可能是吴国史官改动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