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 浦 叶
晋·刘欣期《交州记·合浦杉》载:“合浦东二百里(有的记载为一百里),有一杉树,叶落入风,入洛阳城内。汉时善相者云:‘此休(怀疑是“木”字)征当出王者。’故遣千人伐树,役夫多死。三百人坐断株上食,过足相容。”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杉,一名披煔。合浦东二百里,有杉一树,汉安帝永初五年春,叶落,随风飘入洛阳城。其叶大常杉数十倍,术士廉盛曰:合浦东杉叶也。此休征当出王者。帝遣使验之,信然。乃以千人伐树,役夫多死者。其后三百人坐断株上食,过足兼容,至今犹存。” 综合以上两则记载,其意思就是:在合浦城以东约五十公里的山上(即今天的大廉山),有一棵杉树,在汉朝安帝永初五年的春天,杉树叶落后随风飘入洛阳城。这张杉树叶很大,比平常的杉树叶大数十倍之多。有一个名叫廉盛的术士,对皇帝说:这是合浦以东地区的一张杉树叶,树叶都这么大了,那其树就会很大的了,这么大的树木,征兆当地会出王者。汉安帝便派人去查验,当地确实是有这样一棵大杉树,于是安帝相信了。就派上千人去砍断了这条树,而砍树的人绝大多数都死了。树砍断后,三百人坐在折断的树上吃饭,还能容得下人在上面来往走动。 自从有了这个记载,合浦叶就成为了和“珠还合浦”一样的典故。晋朝以后的文人墨客写诗赋词,时不时会用上这个典故,赋予心向中原,心向朝廷的意思。 比如:
隋·江总《遇长安使寄裴尚书》
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诗意说明:裴尚书,乃裴忌,在陈朝为都官尚书,据《陈书·裴忌传》记载:“太建五年,转都官尚书”,太建十年因随吴明彻北讨军败,入北朝,并授上开府。裴忌生平经历和江总相似。江总赠答诗《遇》作此诗时,江总作客北方,他乡遇到裴忌,增添了一层“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伶相惜之感,全诗以极清极淡见真情,诗风悲凉苍茫,意境苍茫浑成,风格朴素。
唐·沈佺期《喜赦》
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
诗意说明:武则天当政时,张易之兄弟宠幸至极,权倾朝廷。杜审言、崔融、阎朝隐、宋之问等一批文人多与其赋诗唱和,有的甚至为其代笔赋诗,不同程度地阿附于他们。武则天病危时,权争激烈,张易之兄弟被张柬之等所杀。这些文人也株连流放岭南。沈佺期以“坐赃”罪于中宗神龙元年(705 )春流放驩州崇山(今广西崇左县市),第二年春遇赦 ,作这首《喜赦》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唐·宋之问《桂州三月三日》
代业京华里,远投魑魅乡。登高望不极,云海四茫茫。伊昔承休盼,曾为人所羡。两朝赐颜色,二纪陪欢宴。昆明御宿侍龙媒,伊阙天泉复几回。西夏黄河水心剑,东周清洛羽觞杯。苑中落花扫还合,河畔垂杨拨不开。千春万寿多行乐,柏梁和歌攀睿作。赐金分帛奉恩辉,风举云摇入紫微。晨趋北阙鸣珂至,夜出南宫把烛归。载笔儒林多岁月,襆被文昌佐吴越。越中山海高且深,兴来无处不登临。永和九年刺海郡,暮春三月醉山阴。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欻成今。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主人丝管清且悲,客子肝肠断还续。荔浦蘅皋万里馀,洛阳音信绝能疏。故园今日应愁思,曲水何能更祓除。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
诗意说明: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在桂北和桂东州府任职,往来必经桂江水道。他在《桂州三月三日》吟咏道: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诗人曾被当朝贬到岭南桂州,经桂林漓江,到昭州桂江,下梧州。他在途中,因为桂江美景及桂江鱼美味,忘掉了被贬怨气,后来有机会回到内地,就很高兴。高兴之余,他又想到了离开后,再无法吃到美味的桂江鱼了,因此写下了这首心情复杂的诗歌。 唐·皇甫冉《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因叙其事》 烽火惊戎塞,豺狼犯帝畿。川原无稼穑,日月翳光辉。里社枌榆毁,宫城骑吏非。群生被惨毒,杂虏耀轻肥。多士从芳饵,唯君识祸机。心同合浦叶,命寄首阳薇。耻作纤鳞喣,方随高鸟飞。山经商岭出,水泛汉池归。离别霜凝鬓,逢迎泪迸衣。京华长路绝,江海故人稀。秉节身常苦,求仁志不违。只应穷野外,耕种且相依。 唐·王世贞《初秋端居即事》 云衣垂玉蕋,荷泪滴珠丛。流萤助幽寂,鸣蝉生晩风。孤心合浦叶,逺调峄阳桐。百感依凉至,烦暑未须攻。
请输入描述
巍巍大廉山上,曾长出巨树巨叶。希望繁衍生息于大廉山周的客家人,能秉承这种传统与气脉,生长出一两个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