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住房自有水平各地差异极大 |
尽管二十世纪绝大部分国家的住房自有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实际居住质量的改善也基本与经济发展同步,但世界各国的住房自有水平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与社会经济其它领域日渐趋同相比,住房占有和消费模式的多元化特征仍然非常明显。 |
表1是2010年9月华盛顿智库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研究员(resident fellow)Pollock在美国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下属的安全、国际贸易及金融子委员会提供的证词中列出的部分国家的住房自有率[7],该表中所列出的国家除新加坡外,均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反映的是市场机制相对成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发达国家的住房自有水平。 |
表1 新加坡与部分经合组织成员国住房自有率 |
排名 国 家 自有率 统计年份 排名 国 家 自有率 统计年份 |
1 新加坡 89% 2009 14 加拿大 68% 2006 |
2 西班牙 85% 2008 15 瑞典 68% 2008 |
3 冰岛 83% 2005 16 新西兰 68% 2001 |
4 比利时 78% 2007 17 美国 67% 2009 |
5 挪威 77% 2001 18 日本 61% 2003 |
6 葡萄牙 76% 2007 19 芬兰 59% 2008 |
7 卢森堡 75% 2008 20 捷克 59% 2007 |
8 爱尔兰 75% 2009 21 法国 57% 2007 |
9 智利 73% 2002 22 荷兰 57% 2008 |
10 意大利 72% 2007 23 奥地利 56% 2009 |
11 以色列 71% 2004 24 丹麦 54% 2009 |
12 澳大利亚 70% 2006 25 德国 46% 2007 |
13 英国 68% 2010 26 瑞士 35% 2000 |
|
由表1可见,奉行莱茵模式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荷兰等大多具有最低的住房自有率,而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与爱尔兰)中除爱尔兰的自有率高达75%外,住房自有水平出奇地一致,都是处于67%~70%区间内,其中自有率位于区间最低值的美国由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2009年住房自有水平略有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