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123网(hepu123.com) -合浦城市生活门户网站

搜索

梁启超故居“饮冰室”因不够文物级别面临拆迁

[复制链接]
小楼 发表于 2011-4-6 10: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西城区陶然亭粉房社区的3000户居民,常年居于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院落内,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些院落曾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各色会馆,其中包括梁启超曾居住的“饮冰室”。如今,该社区的粉房琉璃街、潘家胡同,都披上了大大的“拆”字,而散落于两条胡同中的30余家会馆,也有可能永远湮没在拆迁扬起的尘土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7 显示全部楼层
小楼 发表于 2011-4-6 10: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老居民谈会馆头头是道  董先生(80多岁):85号院就是萍乡会馆,是在京江西萍乡人的聚居处。这家会馆院门很大,很气派,门口矗立着两个门墩,迎面是一大影壁儿,再往里走还有一个月亮门,最里面还供着一个佛龛,现在都不存在了。
  胡大妈(72岁):我当年嫁过来的时候,院门口还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饶州会馆。“听老人说,我们家曾是这个会馆的门房,相当于现在的传达室。当年上京赶考的试子或是来京的商人,想要住进来,都得先到这个门房登记。可能是住在门房的缘故吧,我现在也跟传达室干的活儿差不多,要是谁有什么事,我准能第一时间通知到。”
  顾友兰(60多岁):我小学5年级时就搬到胡同中来住了,就住在粉房琉璃街115号。二房东是个广东人,说这里还是梁启超结婚时住过的地儿。这3间房高3米多,是整个院子里最高的建筑。房子是四梁八柱,都是很有年头的松木。房屋的布局也是传统的“一明两暗”结构,中间一间稍大一点,约20平米,一般用来做客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楼 发表于 2011-4-6 10: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粉房社区会馆名录  粉房琉璃街:29号龙锦会馆、69号廉新会馆、85号萍乡会馆、104号河南会馆、109号解梁会馆、115号新会会馆、117号阳江会馆。此外还有福庆寺、理化会馆、汶水会馆、晋江会馆、吉安会馆、庐陵会馆、万载会馆、天津会馆、怀宁会馆、延平会馆。
  潘家胡同:5号襄阳会馆、11号怀庆会馆、17号三原会馆、19号淮安会馆、30号浙江会馆、37号晋阳庙会馆、39号兴宁会馆、43号高州会馆。此外还有襄陵会馆、江西会馆、黄陂会馆、杭州会馆、饶州会馆、弥陀庵、药王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楼 发表于 2011-4-6 10: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专家观点  拆掉容易,再找回来就难了
  “我最后一次去粉房社区看会馆是在去年底,当时是带人去给会馆拍照片。按时间界定,一百年以上的都应算文物,会馆是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却被拆得支离破碎,大家都很心疼。”昨天上午,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提到粉房社区30多家会馆正处于拆迁时唏嘘不已。
  汤锦程称,粉房社区处于中心城区,地段稀缺。“但这不是牺牲会馆的理由,特别是粉房琉璃街115号梁启超故居的新会会馆,它已经不单单是一家会馆,更是文化的载体,是革命发源地,拥有文物与革命教育的双重意义和价值,”汤锦程称,“拆掉很容易,再找回来就相当困难了。”
  汤锦程呼吁政府各部门应加强对会馆的“深度关怀”,“关注被拆的会馆,呼吁尚未进入拆迁名录的会馆受到保护。”他说,1991年前自己开始做调查时,当时还鲜有人知道会馆。“现在北京的会馆有400多家,在全国来说是老大哥,但是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正逐步减少。”没有引起重视,拆了也没人说话。像鲁迅进京住在会馆,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形成于会馆,会馆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革命教育的摇篮。“拆掉一定会后悔的!”汤锦程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楼 发表于 2011-4-6 10: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记者探究  30余会馆未入文保范围
  近日,记者多次和西城区文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联系,了解位于粉房社区30余家会馆的具体情况。西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称,该区域会馆应由南区文委部门负责。
  直至昨天上午,虽采用现场采访、传真、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联系,记者仍未拿到南区文物科负责人的任何回复。昨天下午,记者在南区文委网站上查到,粉房社区30多家会馆均未进入该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只有位于粉房琉璃街115号的新会会馆,进入了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名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楼 发表于 2011-4-6 10: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名馆轶事  龙绵会馆
  四川龙绵会馆,由四川龙安府(今平武)和绵州(今绵阳)人合办。光绪16年(1890年)9月,龙安、绵州两地在京官员集1900两白银采买此屋。绵竹人杨锐曾奔走于龙绵等各个四川籍会馆,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会馆也成了他宣传、鞭策维新变法的阵地。
  新会会馆
  目前为宣南文物普查登记项目。据史料记载,梁启超来京参加会试时曾在此居住,并在此结婚,他的住所是会馆中路的3间北房。因梁自号“饮冰室主人”,所著文集名《饮冰室文集》,故有人将此屋称为饮冰室。
  萍乡会馆
  曾是在京萍乡人聚居地,院内四围的房屋都是3间,街门是一间合瓦清水脊如意门。文廷式从江西老家回来后就住在这里。文廷式(1856-1904)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光绪甲午、乙未年间,因“能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成为上书官员中的领军者,开启了举人上书之门。
  饶州会馆
  饶州会馆位于潘家胡同的正中间路西,是江西省饶州等7个县出资修建的一所会馆。会馆院子为两进院落,各有10余间房。据了解,会馆大门上方曾立有一块书有“饶州会馆”的匾,约有百余年历史,后被会馆内一住户取走卖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楼 发表于 2011-4-6 11: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梁启超是谁?或许你回想一下初中的历史课本就能有 些许印象。或者你现在百度一下就能看看密密麻麻的介绍。“戊戌变法”中登上中国政治舞台而后又雄踞文坛的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著名学者。他变革社会,维新救国,著书定说,皆与北京有不解之缘。特别是1890年至1895年,梁启超多次寄居在宣武区琉璃街新会会馆。
梁启超曾说:“中国近代史少了一个梁启超,就要重写。”那么,研究梁断然也离不开琉璃街新会会馆。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随祖父读经典“四书”,“五经”,诗才敏捷,九岁当众做诗。光绪十六年(1890年),18岁的梁启超由祖父陪同入京会试,落第。归途经上海,购《瀛寰志略》一书,始知世界有五洲诸国,后经人引荐,做了康有为的子弟。次年再进京,与工部侍郎李端棻堂妹李蕙仙成婚。1892年,再度入京会试,仍不中。1895年,与康有为入京会试,康中举人,而梁启超的试卷被疑为康有为之作,第三次落第。但次年,梁启超却因“公车上书”而叱咤于政治舞台。
“公车上书”实际上是康梁多年来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思潮和爱国思想的具体体现。虽被清政府拒绝,却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维新志士谭嗣同对此就悲愤地喊出: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自1890年后的五年里,琉璃街新会会馆成了梁启超政治活动和撰写檄文的中心。这里白天志士满座,清流云集,总是弥漫着浓浓的烟雾和笑声。他们纵论天下的豪情万丈,傲视千古与整个旧体制决绝的抱负和胸襟,让观众莫不动容。夜深人静时,伴着冷目孤灯,他奋笔疾书,那种力挽国势、变法图强的雄图大计,淋漓酣畅地流出笔端。据《任公先生大事记》载,梁启超书檄文,奔走之力为多。又据史载,在梁的鼓动下,举人们,“垂涕而请命,莫不哀之”。
有时,深夜伏案挥笔良久,体力不支,便用锡壶温酒,对着夜空繁星小酌,因熬夜而脸有倦容,那深邃的眼睛却熠熠闪光,他是在这新会会馆的青灯里,审视着古老而多病的祖国,殚思竭虑地寻求救国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音~ 发表于 2011-4-7 12: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这让我想到余秋雨的“废墟”:“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