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 问 英 雄 何 处 ——远征军中的合浦籍抗战名将张绍勋 (莫积爱) 八十年前,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辉煌胜利。中国是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伟大贡献体现在多个维度,即深刻影响了中国抗战的走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是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倡导者和推动者。 二是提出科学战略指导,为抗战胜利指明方向。 三是开辟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四是坚持全面抗战,动员全民族力量参与抗战。 五是支撑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全球胜利作出伟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与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既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核心”(推动统一战线),也是“战略指导的引领者”(持久战与游击战),更是“战场实践的中流砥柱”(敌后战场的开辟与坚持)。其领导的抗战不仅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完全新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关键,更以东方主战场的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也体现了其“胸怀天下”的国际责任。
1942年,为保护滇缅公路(中国抗战时期接收国际唯一陆上通道),中国组建远征军入缅作战,核心目标是阻止日军切断这一条“输血线”。远征军的作战是中国“持久战略”的延伸一一通过出境作战将战场外推,避免日军从西南方面直接威胁中国大后方(如云南、四川),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反法西斯责任的决心。
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远征军的作战直接支持了盟军在东南亚的战场,它对国际的贡献就是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战力。
中国远征军的历史是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交织的缩影。他们的作战虽有胜败,但在战略上保护了抗战的外援通道,在国际上彰显了中国反法西斯的精神,在精神上传承了中华民族抗战的血性。近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远征军的功绩逐渐被重视——他们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牺牲与坚持,值得永远铭记。中国共产党对远征军的评价,始终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从全民族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出发,肯定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和爱国将士的英雄精神,同时也客观地指出其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远征军的作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境作战的根本目的是抗御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是一致的。
远征军将士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为抗击日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涌现出了戴安澜等一大批爱国将领和无名英雄,他们的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杀敌的民族精神,这一点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可。毛泽东在戴安澜将军牺牲后题写挽联:“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高度赞扬其抗日功绩和爱国精神。
图 张绍勋(张世良 供图)
这支远征军,有一位合浦籍的将领,他就是张绍勋将军。张绍勋(字勋华),1909年出生于广东省合浦县白沙乡宏德老田寮村(百度或其它网站部分资料误记为廉州镇人)。1935年,他从南京陆军大学第七期毕业后,在抗战中先后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屡建战功。1942年年仅33岁即升任国军71军87师少将师长,率部参加远征军赴缅甸作战。1946年任国军42军副军长,1949年,40岁的张绍勋被任命为国军122军中将军长。
没有读过中国远征军1944年滇西大反攻资料的人,张绍勋无疑是一个极陌生的名字,合浦人也鲜有人知,只有白沙了解党史国史的人才知道,张绍勋是白沙一名在远征军的抗战英雄。
抗日战争爆发后,时任国军71军87师少将师长的张绍勋,率87师参加中国远征军赴滇西抗战。滇西龙陵县城毗连芒市,滇缅公路穿境而过,龙陵自古皆是兵家必争要地,日军侵入滇西,龙陵县城则是重兵结集之地,日军队、工兵联队、炮兵联队共8000多人作战于龙陵。中国主力71军率张绍勋的87师、胡家骥的88师、6军洪行的新39师、2军新的33师、美军的航空队,兵力共30000多人,实行对日军的反攻,三战龙陵。
三战龙陵战役,是整个滇西反击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要塞争夺战。在长达四个多月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11万5000多兵力,经过三次拉锯争夺,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共歼灭日军一万多人,而远征军却为此付出的伤亡代价为29803人。
滇西反击战中,张绍勋率87师投入了主攻龙陵战役,并一度收复了日寇盘踞的龙陵旧城区。后由于日军56师团调集腾冲等处兵力4000余人,支援龙陵守敌并予以反攻,才迫使87师转攻为守。在强敌疯狂反扑下,张绍勋部遭受了重大伤亡,且面临被敌合围的危险。为此,张绍勋请示负责指挥的国民革命军将领陈明仁中将,要求变换阵地,以免87师被日军围歼。但陈明仁担心87师一撤,日军会如潮水般沿滇缅公路直扑松山,使被中国军队围攻的日本守军获救,导致整个滇西反攻战役动摇,因此,陈明仁不准张部撤退,命其死守。
张绍勋无可奈何,硬着头皮越级向国民革命军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打电话,请求撤退。宋希濂听了张绍勋的请求后,欲同意张的观点,因为张是宋的旧部。不料在他们的通话时,陈明仁也因要向宋希濂报告军情,插线听到了张与宋的对话,认为张绍勋公然违抗他的命令,不禁火爆三丈。陈明仁虽比宋希濂官职低,但他仗着与宋同为黄埔一期同窗生,且都是中将军衔,故在电话中仍然不准87师变换阵地,强调宋希濂不能支持张绍勋越级请求撤退。对此,宋希濂只好无言。张绍勋自知越级报告一事不妥,不敢与陈明仁争辩,变换阵地不成,只好坚守阵地,唯有拼死杀敌。
宋希濂始终还是认为张绍勋撤退以保全部队有生力量之议,是可行的。因此,他便通过他的老部下第71军军长钟彬,让钟彬下令张绍勋撤兵转移阵地继续坚守。张绍勋率87师进入新阵地后,大批增援日军尾随,但面对强大敌人的强力进攻,张绍勋率领全师将士上下拼死抵抗,虽然不屈不挠,但损失惨重。从6月16日转移阵地,坚守了十来天,不幸在6月18日上午10时,日军作最后冲刺,终于勉强攻下87师260团所守山头之一的5255高地时,在面临极端压力与爱国的张绍勋,在绝境中以死明志,便在拂晓前开枪自杀,绝不作日军的俘虏,彰显了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6月18日那天,虽说5255高地被日军勉强攻下,但这已是入侵滇西日军的强弩之末,实际上,5255高地刚刚失守,中国远征军第8军的荣一师就增援上来了,日军被迫撤退收师回龙陵,其进攻5255高地戛然而止。张绍勋自杀于黎明将至之际,好在子弹未穿透心脏,由于抢救及时,后经过治疗,张绍勋却奇迹般得以生还。对于张绍勋自杀一事,远征军长官司令部与重庆最高统帅部没有半点指责之言。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说此事时,用一句“该师长张绍勋目睹情形恶化,诚恐无法挽回,乃愤而自杀”之同情语,因此,张绍勋虽有自杀之举,但他不但没有遭受军法处置,反而仍同其他将领一样,战后也荣获国民政府的嘉奖。
抗战胜利后,内战再起,张绍勋命运多舛。后来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邓贤在其《帝国震撼》一书及其它史料中介绍张绍勋将军抗战中的英勇事迹。潇湘电影集团公司出品的一部抗战剧《借问英雄何处》,取材于张绍勋将军在湖南的故事。
张绍勋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爱国行动和牺牲精神值得铭记,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不可埋没,借问英雄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