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南宁市昆仑关战役旧址。
循着历史的纹路拾级而上,青年讲解员龙结萍的声音在山间低沉响起,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把广西云—广西日报特别报道组,带回80多年前那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激战。

331级石阶。

广西云-广西日报特别报道组追思忠魂。

讲解员龙结萍轻抚、诵读碑文。
“每天我至少走1万米,这从山脚到山上331级石阶不是简单的石头,而是将士们踩着血与火铺就的路。”龙结萍的目光掠过阶梯,声音里满是沉甸甸的敬意,“331级,是我方主力三路冲锋、三战克关的胜利印记,只要我们记得,英烈就永远活着。”
她抬眼望向坡顶那座刺刀造型的纪念塔,“14.74米的高度,不仅凝固着1939年寒冬那14个浴血的昼夜,还寄托着后人对昆仑关战役中14000多名阵亡将士的哀思。”
纪念塔背后的阵亡将士公墓,三块花岗岩一前二后站成“品”字——那是中华民族最硬的骨头,也是英烈们用生命写就的“品格”。龙结萍的手指轻轻抚过墓碑,像在抚摸亲人的脸庞:“这里刻着3400个能找到的名字,可更多的英雄连名字都没留下。但你看这漫山的松树,每一棵都是他们的模样。”
据了解,这里完整保存有南北牌坊、阵亡将士纪念塔、烈士公墓、纪战碑亭等多处纪念设施,是全国规模较大、石质文物较多,保存较为完好的抗战遗址纪念地之一。
“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清明节等节日,周围上万群众自发前来祭奠,他们说‘来看老熟人’。”龙结萍的声音被山风带向远方,此刻已有16个团体人员在碑前驻足,“你听,脚步声从来没停过——这就是最好的纪念。”
江山无恙,魂兮归来。
“我们要做的,就是牢记他们的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铭记’二字,永远滚烫!”龙结萍说。

报道组驻足昆仑关远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