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州山歌剧本《北海女民兵之歌》 原创作者:斌斌
(百年党史·海丝新韵)
【剧本说明】
1. 文体:融合廉州山歌“四句八音”体例与西方史诗剧结构
2. 唱腔:标注【正板】【叹板】【急水调】等传统曲牌
3. 舞台:采用“一景多境”设计,以旋转渔排配合全息投影实现时空转换
第一幕:珠帆承志(1953年·地角渔港)
时间:端午黎明
场景:疍家连家船群,桅杆挂满红色三角旗
舞台提示:
天幕投影合浦汉墓出土的羽人航船纹铜匾
六组可升降渔网装置构成动态舞台空间
咸水歌前奏起,十二盏渔灯自台顶螺旋降落
阿霞(执红缨枪踏浪步登场,唱【正板】):
“摇橹摇过三洲洋,阿嬷教我辨风霜,
白龙城头炮声远,珠还合浦见霞光!”
(唱至“霞光”时,渔网升起露出1885年抗法炮台遗址投影)
老舵爷(持刻字蚝壳杖,念韵白):
“这杖上三十六道痕——
一道痕,记着宋元市舶司;两道痕,刻着明清海禁苦;
最底下这道新痕,要刻新中国渔港图!”
(将杖重重插入舞台机关,触发海浪声效与考古全息图)
众女民兵(边织网边唱【织网调】):
“金梭银梭手中飞,织完渔网织经纬,
西沙织到南澫口,党旗插在浪尖堆!”
第二幕:风骨淬火(1954年·台风救援)
时间:农历七月十四夜
场景:旋转舞台呈现45度倾斜渔排
舞台提示:
用机械装置模拟七级浪涌
十二米红绸象征风暴中的救援绳索
水下场景采用倒吊威亚与镜面反射技术
阿霞(腰系铜铃潜入“海”中,唱【叹板】):
“一叹龙王不睁眼,二叹渔家生计艰,
三叹先祖沉船恨,四叹今朝党旗鲜!”
(铜铃与海底明代铜钟共鸣,声效混入廉州八音)
海神妈祖(木偶戏声腔,自台底传出):
“千年护航护的甚?护不住疍民半碗粥!
今见红巾系浪处,方知真神在船头!”
(妈祖木偶与女民兵剪影重叠,投影在暴雨幕布)
救援舞段:
女民兵以高跷技法表现踏浪而行
融合疍家“跳船”习俗与现代攀岩动作
红绸舞动构成海上丝路航线图谱
第三幕:虹桥飞渡(1972年·渔港建设)
时间:谷雨时节
场景:脚手架与汉代铜鼓纹样结合的旋转装置
舞台提示:
爆破戏采用荧光沙画实时投影
出土文物展示柜从舞台地舱升起
宋代市舶司铜印拓片化作无人机编队
女爆破队(夯硪舞唱【打硪歌】):
“(领)问声姐妹硪几重?(合)嗨哟!
(领)重不过千年压舱石!(合)嗨嗬!
(领)问声火药为哪般?(合)嗨哟!
(领)炸出个新天换旧日!(合)嗨嗬!”
考古学家(捧羽人铜灯唱【盘歌】):
“海上明月共潮生,灯影可照新航程?”
阿霞(擦汗应和):
“汉唐风送科技船,古今共点一盏灯!”
(铜灯触发机关,舞台瞬间转换为5G智能码头)
第四幕:丝路和弦(2023年·国际救援)
时间:中秋夜
场景:环形冰屏呈现数字孪生海洋
舞台提示:
无人机编队模拟古代“更路簿”星图
地效翼船道具融合疍家艇与航天器特征
国际遇险信号用方言与山歌混声呈现
海蓝(操纵无人机唱【飞鸢调】):
“木麻黄改光纤树,北斗替了罗盘针,
阿嬷当年红头巾,系住万国商船心!”
多国船员(多语种呼救):
“Mayday!西南涌!东北风!(含廉州话口音)”
女民兵(全息影像合唱【救海谣】):
“七洲洋,九段线,红霞过处浪头软,
要问神力何处来?党员守在驾驶板!”
第五幕:薪火永传(未来·数字海湾)
场景:悬浮透明屏幕构成数据海洋
舞台提示:
百岁阿霞以全息形象与AI虚拟人对话
传统红头船骨架与量子飞船投影叠加
观众席触发感应装置,共构浪花纹样
阿霞(数字形象唱【古本西海歌】):
“当初采珠十八妹,如今导航九十婆,
若问海霞怎不老?党旗插在心头坡!”
新生代(穿越时空合唱):
“云船破浪数据流,5G织网护神州,
丝路新弹旧月琴,弹破四海风雨愁!”
(剧终·全场起立合唱《东方红》与咸水歌混编版,无人机组成党徽航向星辰大海)
【剧本附录】
一、非遗技术手册
1. 声腔设计:复原《廉州山歌谱》失传的“浪头腔”,爆破戏配粤西木鱼书快板
2. 道具考据:蚝壳杖参照合浦汉墓出土“胡人俑杖首”三维复刻
3. 舞蹈编排:“踏浪步”源自疍家“祭海”仪轨,经现代舞解构重组
二、技术实现方案
1. 全息水幕:利用合浦南流江故道水文数据生成动态浪涌
2. 气味装置:关键场景释放海盐、红树林、船木焦油气息
3. 触觉反馈:观众席扶手随剧情振动模拟不同级别浪涌
三、历史依据清单
1. 地角女民兵连1953年建连档案
2. 北海港1876-1949年海关日志
3. 南海更路簿与北斗导航系统对接实验数据
声明:未经许可不能转载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