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1月份“国十一条”开始,2010年房地产调控疾风骤雨般地展开,“国四条”、“新国四条”、“国十条”,提高首付门槛、“三套房停贷”、“限购令”、“限外令”等,力度之猛前所未有。在一系列政策密集调控下,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所降温。
河南退休矿工陈新年在自家小院挖了一个40平方米的“地下房间”;北京78岁老人黄日新建造了8间“胶囊公寓”;北京某设计院员工建造了一个内部空间不足2平米的“蛋形蜗居”……当一些无力购房者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实现居住梦想时,从2010年1月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也掀起了一场史上最为密集的宏观调控和最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矛盾是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而且住房供需结构不合理。因此,解决房地产问题的根本办法,只能是增加住房供给,特别是增加保障房的供给,同时坚决抑制投机性需求。
而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保障房建设的缺失,更加剧了住房紧张的矛盾。尤其是2003年后,住房保障范围趋窄,中低收入家庭被推向市场,但市场中却没有合适价位的住房提供,成为买不起又不能享受住房保障的“夹心层”。顾云昌说,随着房价的大幅上涨,“夹心层”的队伍越来越大。这也正是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矛盾的焦点和热点。 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今年全国土地供应量明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空前。今年国家确定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580万套。住建部明确提出,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加上2009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及棚户区改造的330万套。也就是说,2009-2011年中国保障房建设总量将近2000万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可以预期,2011年中国将继续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继续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同时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
顾云昌指出,解决住房问题,一方面要改善供应结构,加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供应,加大保障房的建设,更多地生产能让中低收入家庭买得起的住房。此外,还要拓宽和疏通高收入者的投资渠道,让钱更多地流入实体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