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街坊逛超市时经常看能看“促销”、“临期食品”、“捆绑销售”等等打折促销活动,这些贩售的食品通常有一个共同点:该食品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
对于临期食品界定,是有明确规定的:
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那么,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我们常见的罐头、糖果、饼干等食品;
标注保质期6个月到不足1年的,那么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比如经常囤货的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之类的;
标注保质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这一类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些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饭等等;
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这主要是一些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等;
标注保质期更短一些的,在16天到不足30天的,那么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像酸奶、点心等;
最后一类,标注更短保质期,比如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 1~4天,例如新鲜牛奶、现做现卖的主食、未灭菌的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等。
例如这款食品 生产时间为今年3月份 保质期为150天 “准临期食品” 商家对其进行“捆绑销售”
保质期,其实是一个界定法律责任的概念,就是在保质期的范围之内,食品的生产者他要为食品的基本的品质和食品安全负责。到了保质期限以后,就不负责了。
有数据显示,在2020年对中国消费者的调查中,超过四成受访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中,26—35岁的占比为47.8%。这个数据也引发大讨论,有人点赞称这是理性消费,还杜绝浪费。
电商平台临期零食“盲盒”,9.9元、19.9元等便可购买一大盒临期食品。
其实现代食品工业的能力和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都决定了吃不过期的食品,是没问题的,长期吃也是可以的。
真正有损健康的是:因为临期食品便宜,所以买得更多吃得更多。很多食品都是要求不能过量食用,太频繁地吃,或者大量吃会影响健康。
例如看见便宜的的临期零食买了一堆回去吃,这不是临期的问题,是吃太多了影响健康的问题。
“临期”不等于不健康,“胡吃”是是万病之源,临期产品可以食用,但购买时也要量力而行。
你会购买临期食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