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虹生 于 2021-4-11 18:43 编辑
乾江沙谷米的前世与今生 广西合浦县的乾江圩镇,旧称乾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当地出产一种特色食品——乾江沙谷米。乾江沙谷米以“既无‘薯味’ ,又有‘咬劲’ ,脆润爽滑,口感最佳”饮誉广西北部湾地区,甚至延伸至广东、海南、东南亚各地。 报载乾江制作沙谷米有近百年历史。 乾江作为古代海丝路始发港,明清时期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频繁。据已故合浦文史专家周家干在其所著《乾体港古今谈》里记述: “明代,合浦对外贸易,由东南亚转到南海诸岛国及西南沿海国家,由乾体港发航所输出货物仍然是合浦生产的丝绸、茶叶、陶瓷、珍珠、黄豆、黄麻、食糖、花生油、牛皮等。销售国家为安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 清朝初期(顺治康熙年间),由于清政府实行封海政策,乾体港一度荒废,但到乾隆时期,又重新恢复过来了,“没几年功夫,合浦的对外贸易又发展起来。当时对外贸易的国家仍然是南海诸岛国的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安南的西贡和印度等国。由合浦输出的物资为:丝绸、土布、茶叶、珍珠、黄麻、糖、花生油、牛皮等土特产。外国输入的物资为香料、犀角、象牙、植物油、橡胶、银器手饰、煤油、洋纱等。乾体港又恢复了过去的繁华。乾体圩集依然日夜营业,一片繁荣景象。”(同上文) 在那个时期,既有人从乾江去南洋,也有人由南洋到乾江。有人推测,乾江沙谷米的制作很可能是那个时候由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一带)传过来的。 南洋有幾種棕櫚科植物:所罗门西谷椰子metroxylon salomonense和沙谷椰子 metroxylon sagu,以及桄榔arenga pinnata 、酒假桄榔caryota urens[又称董棕(学名:Caryota urens Linn)]等,它们的树干(髓心)中藏有大量淀粉。古时候当地土著就知道,把沙谷树砍倒,除掉表层树皮,将髓心捣碎,再用水淘洗过滤,就得到沙谷淀粉。有时则进一步将沙谷淀粉制成沙谷米,作为粮食。这从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古代文献中,沙谷米也称作沙糊、沙孤、沙菰等,都是sagu的音译) 宋朝赵汝适撰写的《诸蕃志》中对南洋很多国家都有沙谷米的记述,其中“苏吉丹国”里写的较详细:“地罕耕种,国多老树,内产沙糊,状如麦面,土人用水为圆,大如绿荳,晒干入包,储蓄为粮。” [宋]赵汝适 撰《诸蕃志》 元明清各朝的文献也都有类似记载。如元朝汪大渊撰《岛夷志略》“苏禄”条里有“民食沙糊”这句话。 [元]汪大渊 撰《岛夷志略》
[明]马欢 撰的《瀛涯胜览》“满剌加”条里有“山野有一等树,名沙孤(sagu)树,乡人以此物之皮如中国葛根,捣浸澄滤其粉,作丸,如绿豆大,晒干而卖,其名曰沙孤米。可以作饭吃”的记载。
[明]马欢《瀛涯胜览》
[明]艾儒略编译《职方外纪》“马路古”里也有“吕宋之南,有马路古,无五谷,出沙谷米,是一木磨粉而成”的记述。 [明]艾儒略编译《职方外纪》
[清]徐继畲《瀛寰志略》里则有“武罗之东曰西兰,地倍武罗,野番不解耕作,食沙谷米――沙谷米非谷也。番岛有此种树,伐其枝条,捣碎浸水中,树汁凝水底成白粉,取粉晒干成细末,喷水滚成小珠形如粟米,煮粥味淡而滑,似仓中陈粟米,南洋岛番多以此为粮”的描写。
[清]徐继畲《瀛寰志略》
直到现代,南洋的一些部落仍沿用古代的方法来抽取沙谷淀粉。 将砍倒的沙谷树芯刨成碎屑
淘洗沙谷树芯碎屑(树糟)滤出淀粉
也有一些人进一步用手工制作沙谷米。南洋人称西米珍珠。 南洋人手工制作沙谷米 南洋沙谷米(西米珍珠)制法刚传来乾江时,人们最初按照该方法,利用乾江当地盛产的番薯淀粉来制作。制做沙谷米的时节一般在春夏之交开始,这时候往往会遇到阴雨天,做成的湿沙谷米没有太阳晒,放几天可能会发霉变酸,怎么办?这时有人想到,先把湿沙谷米坯粒放进锅里用火炒,把表面炒爽,待过几天出太阳时再拿去晒干,这样就不易发霉变酸了。后来发现,炒过再晒干的沙谷米,因表面湿淀粉糊化,形成一层薄膜包住粉粒,使粉粒不易碎裂和发霉变黑,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且经炒制再晒干的沙谷米用来煮食也比直接晒干的沙谷米口感更好,有一种Q弹的感觉。所以后来人们即按这种方法来制作沙谷米,慢慢就形成乾江沙谷米的传统制作工艺了。 旧时,乾江一些屋边园地常种有状元薯。收获的状元薯除了直接食用外,大部分都用来磨制淀粉。乾江人在制作沙谷米时偶然想到,加一些状元薯淀粉试试看好不好吃。后来发现,番薯淀粉加一定比例的状元薯淀粉制成的沙谷米,煮熟更好吃。既没有“薯味” ,又有“咬劲” ,脆润爽滑,口感非常好。后来人们便把这种沙谷米,即状元薯淀粉和番薯淀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制作的沙谷米,称为正宗的乾江沙谷米。 乾江人近期制作沙谷米,最早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说起来,其中还有一段小故事呢。当时,在乾江中学大门口右侧数十米的地方,有一户姓姚的手艺人,他做的花生糖很好吃,很出名,人们便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花生二”(可能他排行老二)。他的老婆在一次闲聊中,把沙谷米的做法,教给了街坊洪屋四婶。结果花生二婆回家后被花生二大骂了一顿。要知道,手艺人的技艺是谋生的法宝,不外传给人的,即使内传,也是传子不传女的。现在花生二婆轻易把这方法教给人家,难怪会被责骂了。不过话说回来,花生二两公婆,在乾江街几十年,花生二只做花生糖、“嘛芝糯”(芝麻糖心的糯米糍)、豆腐花、芝麻糊等走街串巷卖;花生二婆则在家炊碗䊦(碓臼䊦,白话叫钵仔糕)卖。从未做过沙谷米。 碗䊦(碓臼䊦) 如果花生二婆不把沙谷米的做法告诉洪屋四婶,乾江街现在很可能就没有沙谷米这一种特色食品了。 洪屋四婶做沙谷米,开始都是自己食用。另外,做一些给“荣丰号”商铺出售,那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一颗颗圆粒是什么东西,也不懂得如何煮食。只有少数“汤铺”(糖水店)买来煮糖水卖。 “荣丰号”商铺 大约六十年代中期,洪屋四婶将沙谷米的做法教给邻居也是姓洪的一位族人。这位洪叔做沙谷米,每隔几天都用布袋装十斤八斤背去廉州街卖给糖水店,他不辞辛劳,一家一家门店推销,为扩大沙谷米的消费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乾江街还没有其他人做沙谷米,大多数人家都以做炮竹和烟花为生。后来做炮竹和烟花慢慢向周边农村扩散,到七十年代,乾江街的人能领到做的炮竹和烟花越来越少,难以维持生计,有部分人开始转做沙谷米。八九十年代,做沙谷米的人家已达近百户,是最鼎盛的时期。年产量三四十万斤,销往周边城市如南宁、钦州、防城港、玉林等地,甚至还销往海南岛、广东省及通过东兴输往越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周边农村的土地被征用,种番薯的地越来越少,做沙谷米的原料——番薯供不应求,一部分人便放弃做沙谷米,改为外出打工了。外出打工,干手净脚,每月有千多元甚至两三千元收入,比做沙谷米好多了。做沙谷米又苦又累,收入又不多,很多年青人都不愿意干,做沙谷米的人越来越少,到现在大概只剩三几家还在生产。根据网上的披露,大约有下述几家。 一、 郭李屋的 二、 苏屋祠堂旁的
三、 洪屋 “洪五”家的 找不见图片了,用地图代替吧。
好像还有一位黄姓的也仍在做。 现在做沙谷米的几家都是中年人,年轻人嫌苦怕累,都不愿学;再过几年,这几户人老了,做不动了,沙谷米的制做,可能就失传了。 趁未失传之前,写下此文,以作存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