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无事,和朋友沿着外东环路瞎逛,一路走到快到新体育场,忽然想起要不要去吃个宵夜,便和朋友去到夜摊小市场。
哪知去到了才发现曾经一段时间挺热闹的小市场已经人烟稀少,几乎门可罗雀,只有些宵夜摊点尚有些人气,但也不多。有些失望,但既来之,还是找了个看起来比较干净的摊位找位子坐下,顺带叫了几样小菜加酒水。
老板倒是很麻利,没一会儿酒菜就上齐了。
边吃边聊,身处此地,自然少不了夜市的话题。不过聊的多是以前的事,那时候根本就没什么“夜市”,顶多就是露天电影院门口那么担箩筐卖点零嘴的。虽然隔了那么多年,记忆里的印记早已经模糊,但有些却还是记忆的很清晰,比如“雪条”,这个首当其冲的。那年月还没有雪糕这类“高档享受”,雪条虽贱,但也分了几档,高的够得上一张电影票,最便宜的才两分钱,虽说口感差点,可总算有个冰凉凉的雪条打发炎炎夏日就不错了。
再来就是“报纸装瓜子”了,那时候还没流行吃生瓜子,全是烤熟的,运气不好买到烤糊了的也有,也不舍得扔,吃了一晚上,满嘴都是糊味。下次再去买瓜子,就先试试,卖瓜子的死盯着,试完你不买都不好意思走了。
记得还有一条条直接吃的“树枝”,这个很好吃,又酸又甜的吃起来很有意思,但却一直搞不懂这玩意的名号是什么,后来有说叫“神仙果”,也不知道是不是。
还有,记得最深刻的还有一种圆溜溜带硬壳的炒货,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它叫什么,也是用报纸装起来的,五分钱一勺子,慢慢嚼着能打发看完一场电影,就是有点难为电影院搞卫生的,一地碎壳子。不过,我只尝试了几次就敬而远之了,太费神了,放进嘴里吃吧,这玩意圆溜溜的满嘴乱转,乱嚼吧,满嘴都是壳子,还塞牙缝,狼狈不堪,电影都没法看。
当然也有“好吃的”,比如那白花花的“喵喵糖”,一毛钱卖,五分钱卖,两分钱也卖(一分钱没试过),卖家收了钱,长臂舒展,用手一捏一拽,一条又香又脆的“喵喵糖”就交到小朋友的手里了,咬一口真是又香又甜,还带着烤花生的香味,真是人间美味。不过,好像俊男美女都有绯闻一样,这东西也少不了“传言”,而且传的好像还恶心,于是便不怎么敢吃了,除非实在是忍不住。
除了这些之外,有些记忆的就是“牛巴”了,这个是在电影院边上的,两毛钱一小碟子,用剪刀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很有嚼头,越吃越香,再加上几两土炮,那美好的滋味至今还能回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