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次回合浦,特地来廉州孔庙(本地人称”红庙“)看看。看看这座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充满沧桑的廉州孔庙修缮进度如何。说实话,在围挡外面看不到什么,但是,没想到原来孔庙占地这么大。原来外围是有一些加建的铺面的,拆了之后才发现孔庙还有这么多建筑藏在里面。难怪介绍说是北部湾现存最大的孔庙。
孔庙又称学宫,是廉州府学的办公场所,历史上管辖合钦灵防及周边科举考试选士事物。现址是明(1538年)改建而来。
以下是几张我拍的照片,拍的不好,后面附其他网友近日拍的很好的美图,以及新闻中的图片,再一一介绍。
—————分割线:下面的图片和文字均来自网络———————
以前的廉州府,崇文修武。在府衙周边,不但有武圣宫(关帝庙),文庙(孔庙)同样名闻岭南。文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又叫做孔庙、夫子庙、先师庙、文宣王庙等。在古代,文庙是与官办学校合建一处的,又叫学庙,统称孔庙。廉州孔庙曾是广东(合浦曾属广东省)四大孔庙之一,其他三座位于广州(番禺)、佛山和东莞,可见其历史悠久。
以上是一个叫“记录合浦”的百度网友前几天拍的,拍的挺好的。 以下文字介绍多来自于北海晚报《晚读丨廉州孔庙,从未远离过我们的精神世界》( 作者·刘忠焕)
廉州孔庙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红庙”,因其外墙呈红色而得名,又称学宫,一直为廉州府学。据清廉州知府何天衡《重修府学碑记》载:“廉州府学创于宋,迨及元明代有废兴。”又据《廉州府志·学校》(清康熙版)载:“府儒学,旧在城东门内,后移出南门外,元总管程逖移还旧址,元末毁于火。明洪武二年重建;成化八年佥事林锦重修;十年知府刘烜始造乐器;嘉靖十七年,知府张岳以旧学,后迫城隅,且先师庙渐敝,申请上司,改建于南门内元妙观,制中为文庙,为东西庑,为戟门,为棂星门,又前为泮池,造乐器,延乐师,择子弟之俊秀者教之。十八年,知府陈健于学左隙地复建号舍二十间。”可见,廉州孔庙不但制式完备,规模也很大。
到了“民国”时期,兴办新学,将孔庙部分祠庑用作教学场所,先是县立一小分校,后是合浦师范学校校舍。1949年后,一直用作为粮站,直到前不久,文物保护部门才收了回来。
廉州孔庙历史资料图。来源合浦县文物保护中心
廉州孔庙历史资料图。来源合浦县文物保护中心
挂着“步步高”这个牌子的这栋二层小楼房所处位置,便是原来的棂星门的位置。棂星门为孔庙的第一道大门。
廉州孔庙和全国各地的孔庙大致相似,主体由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殿组成。棂星门为孔庙的第一道大门。以棂星门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门下。
过了棂星门,便是泮池。泮池又叫泮宫,也是孔庙独有的建筑,每座孔庙都要挖一口池塘,命名为泮池。这个是有来历的,因为孔子的故乡有泮水,后来各地修文庙时,便把池塘称为泮池,是儒家圣地曲阜泮水的象征。泮池有特定的文化寓意,孔子认为,学问如池中水,不可满足,即学无止境也;也有学子跳跃龙门的意蕴。所以,但凡学子、教师或者地方官员踏上泮桥,经过泮池时,心里都会升起一股庄严感。
泮池上建有泮桥,又称状元桥,桥面上镶有青云石,意为“平步青云”,沿着桥拾级而上步步高升,寓意“脚踏云梯步步高”。现在廉州孔庙大门前的街道,还叫做“青云路”,估计据此而来。
廉州八景之一的“泮池夜月”就产生在这里。有水有树有月色,形成极佳的氛围,在此潜心读书或者赏月游玩,都让人心情甚好。明代廉州知府朱勤作有《泮池夜月》诗赞曰:“泮池夜月水溶溶,月色澄来景自镕。莹澈岂殊冰鉴洁,泓澄应与玉壶同。楼台影倒波初动,河汉光侵露正浓。此去广寒浑咫尺,好攀仙桂莫从容。”
过了泮桥就是大成门。按照礼制,大成殿的正门只有在举行隆重典礼时才开启,平时只走东西侧门。大成门又叫戟门,设置有二十四枝戟,以护卫孔圣人。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又据载,唐设戟之制,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以示显赫。
孔庙的核心建筑是大成殿,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大成殿之前,有舞台,为奏乐的地方。大成殿为双檐歇山顶、斗拱飞檐、素瓦覆顶、墙体厚重的正院,内立孔子石碑刻像,而殿内每个角落都显得大气磅礴。在粮站接管期间,大成殿的双檐歇山顶被改为了单檐。孔子石碑像也被磨平。
修缮效果图。来源合浦发布
文字和图片还有一些,等审核通过再慢慢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