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天盖地的上海11·15火灾新闻,让人不禁打起寒颤。仅仅提高居民的消防意识是不够的,造成这次上海火灾的罪魁祸首是楼体的危险材料!看看城市中越来越多的高层,想起11月15日发生在上海的这个灰色日子,楼梯的危险材料被焊枪火花所点燃,它以一种夸张的速度瞬间吞噬了整座高楼,让人们逃无可逃、躲无可躲。这一天,整个楼市被定格为黑色。也让人们对如何逃生,如何自救,如何保证建筑材料的安全,重新发起思考。
多方证据显示,造成此次火灾的原因,其楼梯的保温材料成为上海火灾祸首。其中使用的三种材料中,除了“LD—R型抗裂无机保温材料”为不燃材料之外,其余皆为易燃材料,其中PU的燃点仅在130度左右,与普通纸张相同,而EPS的燃点是346°C,仅比木料燃点高一点儿,而PAD的燃点为218°C,以上三种材料均为易燃物品,成为此次“11.15”火灾迅速蔓延、造成短时间多人伤亡的导火索!
每一次人为的灾害,都让民众被迫认识一个化学名词。毒牛奶的出现,让我们结识了三聚氰胺,现在聚氨酯又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据了解,聚氨酯泡沫燃烧速度非常快,能快到什么程度?在2008年深圳市龙岗区舞王俱乐部‘9·20’火灾中,由于大量使用聚氨酯材料装修,表演人员使用道具枪引燃顶棚聚氨酯材料,现场监控录像显示,火灾发生后仅46秒,有毒浓烟就笼罩了整个大厅,造成44人死亡。
现在,哪些违章操作的电焊工和对失火大楼工程负有直接责任的相关企业负责人已被刑事拘留,相信他们会在法律框架内领受他们应得的惩罚。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追问:决定在上海市节能保温工程中使用可燃度极高的聚氨酯材料的决策者,为什么对其危害一无所知,或者视而不见?将一项技术上并不成熟、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工艺向全市推广,需不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如果对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多一些珍视,如果在工程决策的每一个环节多一分审慎,灾难就有可能避免,如今,只有迅速启动问责机制,让失职、渎职者为其付出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