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即农历的五月初五(“午”与“五”古通),又名“重五节”、“端阳节”。此时阴阳二气激烈争斗,阳迫于上,阴动于下,蛇虫活动,暑毒盛行,故五月被视为“恶月”、“毒月”。战国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为了纪念屈原,这一天人们吃粽子、划龙船,成为风俗。端午节还称为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其别称之多,可见其起源之广。 
人们包粽子,一般在节前一两天,用新鲜的芦苇叶子包上糯米,裹成“小脚”状的粽子,用竹綯(牙竹外壳皮划成)扎好下锅煨。粽子里有蚕豆、花生、红豆等,还有火腿、香肠、鲜肉、豆沙、红枣等,味道各不相同。正如郑板桥《忆江南·端阳节》词云:“端阳节,正为嘴头忙。香粽剥开三面绿,浓茶斟得一杯黄,两碟白洋糖。”端午也有孝亲遗风,绿豆糕为时令茶食,早早拎送老人长辈,不可失了礼数。 端午重在午时,家家要设午宴,名曰“赏午”。菜肴要有“十二红”,即十二样带有红色的时令菜肴,如虾、苋菜、咸鸭蛋、拌凉粉、烧黄鳝、炒猪肝、凉拌蹄等。而红烧黄鱼则是家家必备的一道时令菜,以至男女都上街争购黄鱼,有诗为证:“六寸花鞋尺布缠,黄鱼入市都新鲜。写来一幅娇羞态,绝妙传神燕子笺。” 
端午时节多雨,空气潮湿,害虫滋生,瘟疫极易流行,因此,节俗中更多地注重避恶祛毒。一是悬艾蒿、插菖蒲。家家门下窗前悬挂蒲剑、蒲龙、艾人、艾虎、蒜头,妇女戴艾叶、簪艾花,佩带内装药物香料的各色布香包,并将晒干的艾叶垫在床席下面,用以防御毒虫。二是竞采杂药,以治百病。自采或购买艾蒿、菖蒲、益母草、夏枯草、金银花、车前草等新鲜草药,熬水沐浴泡足,或将其切碎晾干,贮藏备用。三是饮雄黄药酒。传说白娘子端午节饮下雄黄酒可现原形,故雄黄能治百虫之毒。正午时喝雄黄、菖蒲所泡之酒,还将此酒涂在小孩脸上,在其额上写一个“王”字,并用雄黄酒喷洒屋角,以驱毒除秽。四是挂钟馗像,给小孩系百索。堂屋里悬挂钟馗(俗呼“判官”)执鞭画像,避邪镇妖,扫除“五毒”(蛇、蜈蚣、蟾蜍、壁虎、蝎子)。小孩穿老虎鞋,系老虎腰肚,胸前挂“长命百岁”银锁和五彩丝线编织的小网兜,名曰“鸭蛋络子“,里面放一只与粽子一同煨好的咸鸭蛋。手腕、脚踝上扣五彩丝线,谓之“百索子”、“百脚绳”,古代叫“长命缕”。百索上缝有天师符,扣有艾叶、丁香、木香、雄黄等药材的香袋。一个月后要将百索子剪下,撂到屋顶上。 
午后,大姑娘、小媳妇身佩香囊,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去野外游玩活动,其乐融融。更多的人家则是沐浴午时水,泡饮午时茶。正午时分,人们纷纷提着水桶,涌向老井汲水。一时间水井边热闹非凡,不知有多少只吊桶在井中七上八下。回家把端午水烧开,摆上各式茶具泡沏散发着乡土风味、且具保健作用的午时茶,抿一口细细品味,不失为一种莫大的满足。端午水经日晒后封存经久不变质,亦有解毒之用。端午节“以兰汤沐浴”,小孩用端午水洗澡,可驱除体内毒素,皮肤免生痱子、疖疮。端午与水相生,有情有味。  避邪符
端午节,各地庙宇中和尚还要四出送符。符是一尺二寸长、六寸宽的黄纸,用木制版模在上面刻印钟馗。符上钟馗手举宝剑,威武逼人,一只脚下踩着蟾蜍,旁边还刻有蝎子和蜈蚣,其意是避邪除害。各地庙宇较多,送避邪符一般都划分区域,规定范围,哪一片是这个庙中送,哪一片是那个庙中送,不致重复。庙中挨家挨户的送避邪符,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挑着一副箩筐,当到一户人家门前时,老和尚取出符,口中一通念念有词后,才把符递给主人。主人接过符,就拿出钱递给老和尚,没有钱时,便取些麦子倒进小和尚担着的箩筐中,庙中以这些钱和粮用于日常生活开销。人家收到避邪符后,便张贴于堂屋二梁下面的木方中间(如同春节时贴的那种大贺乐),为家中的平安保驾护航。
来源:江都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