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响,有关未成年网络游戏的消费纠纷突出。这两个月多月的时间 ,我在家里看新闻的时候总是能看到全国各地出现未成年人玩手机游戏出现巨额充值的现象。由于无法去到学校上课,学校都通过上网课这个方法来解决上课的问题,让孩子们在家就能学习从而减轻了开学压力。
图源网络
可是这样做导致孩子们接触到手机的机会就更多了,很多家长的手机密码、支付密码在不经意间就透露给了孩子。未成年人对金钱数目不敏感,在他们眼里这只是手机上的一串数字而已,他们不明白那些钱意味着什么。现在市场上手游泛滥,例如某荣耀、某精英更是成为了未成年人主要充值的游戏。游戏中充值后能获得各种皮肤、会员等,游戏界面中掺杂着诱导充值的广告,未成年人很容易冲动消费,造成充值了大量金钱进游戏里。
这个假期,成都武侯区的一名十岁叫小恩的男孩玩游戏充值了巨额,玩了很多款手机游戏。为了让自己更厉害,小恩从爸爸那里要来了支付密码(爸爸完全没有网络安全意识),充值购买了装备。
疫情期间,投身抗疫防控一线的广州陈氏夫妇出于无奈,将10岁的儿子单独留在家里上网课学习。期间,他们儿子通过ipad捆绑了大人手机,登录下载网游公司游戏。经过多次充值,并以微信红包形式给游戏中认识的好友出借款项。期间她除收到一次648元扣款信息外,“没有收到其余的相关通知。”直到3月8日,她咨询支付平台调取资金使用情况,才得知儿子瞒着她玩网络游戏充值花费了1.4万元
图源网络
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实名认证形同虚设,未成年人可一键登录。有消费者反映一些网络游戏直接默认使用手机号码就可以登录;一些游戏在关闭弹出的“实名制”提示框后,仍可以继续使用。
二是收费游戏未事先明示,“免费试玩”诱导低幼孩童入坑。一些游戏在没有任何收费提示的情况下,以免费试玩的形式提供游戏娱乐,不知情的孩子在免费试玩几关之后,游戏才突然提示付费才可继续通关。
三是收费环节无验证,超额充值屡发生。由于未落实实名认证,又未在收费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付费行为,未成年人超额充值的纠纷频繁发生。
四是一些家长监管不周。家长对未成年人疏于监管,未妥善管理移动支付账户和密码,应该尽量避免让未成年人知晓交易密码等重要信息,减少未成年人自行支付的可能性。
我国的《民法总则》规定,八岁之后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大额消费原则上需要通过监护人同意,但是这些消费的金额还好是可以追回的。如今是互联网的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互联网。网络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了影响,特别是网络游戏。防止青少年沉迷于手机网络游戏,需要游戏开发营运商、家长以及国家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各负其责才能净化网络,还孩子一个绿色的网络世界。
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