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台漆面斑驳,色彩褪去的机器。按键松弛、嘎吱作响。它静静地矗立在海关陈列室内,时至今日,似乎没有多少人记起它。但是,当徐老用他满是褶皱的手颤颤巍巍地抚摸着这台笨重古旧的机器时,历经四十年风雨,由时光所镌刻的那些科技改革往事,不断涌上心头。
徐老和他的“战友”
祖国需要我
徐老本名徐满昌,出生于广西合浦县闸口镇仙人桥村,上个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大数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计算研究工作。
1975年,他踏上了南下的火车,作为北大毕业的天之骄子,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弃一户难求的上海户口,来到深圳这个当时荒凉偏僻、人口不足3万的小镇。老徐只有一句话:祖国需要我。
40年前的九龙海关 时间回到四十年前——当时的九龙海关,装备简陋,各项工作基本靠手工进行。
九龙海关监管状况概览 旅检——人工翻查名单 车辆——人工登记核销 货物——凭经验确定布控对象 最要命的是,关税的核算征收是靠算盘,每年春节等高峰期,全关男女老少齐上阵,通宵达旦保畅通。征收关税的同志,一手打算盘,一手填税单,常常忙到手臂红肿、麻木,无法抬起,却因和银行对不上帐,只能重来。
九龙海关使用电脑很有必要经过调研,徐老暗下决心,一定要用毕生所学改善海关的作业现状,他撰写了以“九龙海关使用电脑很有必要”为主要内容的调研报告,上交海关管理局。1976年1月,海关管理局正式立项,定名为H761工程。
参与H761工程建设的同志们
研制H761的过程异常艰辛,在既无任何参考资料,也缺乏相关人才的情况下,老徐等人把自己关在苏州计算机厂,与世隔绝,埋头苦干,光设计用的草稿就堆了1米多高。 攻坚克难,潜心研究。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吃住条件很差,简单的饭菜无法为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提供必要的营养。住的房间夏天无空调,闷热的五六月,同志们就打地铺,冬天无暖气,同志们只能忘我攻关,燃烧热量,抵御寒冷。这些同志大都是南方人,很不习惯北方的气候,不少人伤风感冒。他们夏天一身汗,雨天一脚泥,冬天顶着风雪在冰面上行走。 一群心中有梦的海关人 不论条件多么恶劣,没有一个人离开,全部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下来。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祖国需要我!
海关进入“电脑时代”
1976年底,软硬件设备已研制完毕,为了在颠簸的火车上保护好把守国门的重器,九龙海关的技术人员将磁芯板包装好,绑在手上,一路抱回了深圳。在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反复调试后,于1978年春节前正式投入使用。从此,海关进入了“电脑时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H883、H2000。H761不仅是海关第一、也是全国第一个应用计算机的政务系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的徐老已过耄耋之年,曾经矫健的步履已有些蹒跚。若身体允许,多想搀扶着他去罗湖口岸现场,感受那人脸识别的精准验放,收获那归国兄弟们脸上的一张张笑脸。 多想带他去业务全景展示平台,那硕大无比的屏幕上跳动的是海关的韵律,那智能下达的指令是经过无数缜密计算的结果。我想,他的脸上一定会是欣慰的笑容。
他欣慰, 因为中国进出口货值已超三十万亿, 海关税收超万亿, 祖国犹如一条东方红日,已冉冉升起。 他欣慰, 是因为海关科技日新月异, 智能验放让关通天下不是梦想。 他欣慰, 更是一代又一代海关科技人, 肩上扛着责任,心中装着信仰: 祖国需要我们!
来源:深圳海关团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