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一是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二是让疯狂的市场回归理性,三是让中低收入家庭通过各种渠道解决住房难的问题。从这三条来看,当前的调控政策已有明显成效。
但是,半年甚至一年以后,市场会是什么情况呢?未来政策走向该如何?笔者认为,调控可能面临一系列两难选择。
回顾2008年的萧条景象:交易量持续萎缩,扛不住的开发商肯定要降价,越降老百姓越观望;建筑企业接不到活,农民工失业返乡;地方税收大幅度减少;开发企业的资金链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金融安全;建材、装饰市场萧条,甚至倒闭;最后影响到GDP的目标现。
而至2009年,在一片"救市"声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一系列临时性政策纷纷出台,房地产市场突然迅速火爆起来,并且是来势凶猛,量价齐升,幅度惊人,令人措手不及。可见,调控一收就萧条,一放就爆发。力度如何把握,难!
而与2009年相比,当前房价上涨主要诱因依然"潜伏",时刻会如笼中老虎般凶猛释放。主要有四:低迷期累计的潜在住房需求会集中释放;经济刺激计划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依然存在,老百姓手里的财富还在不断积累中,又没有其他安全的投资渠道,只能流向楼市;市场低迷时供给不足,土地流拍,供需不平衡,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对未来的通胀预期,导致投资投机需求无限膨胀,也是一个最重要因素。在这种追涨杀跌的心理下,住房消费需求很容易被迅速集中释放出来,一些城市超过四成的购买者都是以投资投机型为主,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在此背景下,下一步的调控政策导向是坚持从紧还是放松?这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从中央层面来说,既要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长期性、相对稳对性和政策的严肃性,又要密切关注各地市场的变化情况。一方面,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是针对市场疯狂状态条件下出台的,但是如果市场从趋热走向过冷,将极大地考验着政府的决心和毅力,是坚持还是转变?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是地域性很强的市场,房地产商品不具有流通性。虽然调控政策明确是针对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但至今没有一个城市敢于宣布不属于调控范畴,所以,调控政策从打击投机性的目标来说是精准性的政策设计,但从涉及范围来说,则是"地毯式轰炸",很难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调控政策,只能"一刀切"。这是宏观调控面临的第三个"两难"。
在全球经济尚未好转、国内实体经济没有完全走出低谷的背景下,有没有其他行业能够迅速代替房地产行业成为支柱产业?目前看还没有,即便要培育一些新兴行业,也需要很多年,短期内肯定来不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业,是极不正常的现象。但结构调整说了很多年,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这已经不是房地产业本身的问题,是涉及到整个宏观经济的产业布局、政策倾斜、其他行业能否真的崛起及国内外竞争力的问题。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明白不能完全依靠房地产业,但一时间又难寻"替代品",此种矛盾形成了调控政策的第四个"两难"。
如何解决这么多两难的困境?笔者认为,既不能把房地产业捧上天,也不能一棍子打趴下。
首先,调控政策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把房地产业和与民生的住宅问题分开考虑。其次,国家和地方都要认真编制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只有目标明确,政策才不会时常左右摇摆不定、听风就是雨。再其次,严格按科学严谨的规划供应土地,合理确定土地价格,避免土地投放大幅度下降带来的后续供需失衡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坚持市场化与住房保障并重发展的原则,广大中低收入家庭通过保障房解决居住难题,避免住房问题泛社会化,激化社会矛盾。在当前的国力和地方财力状况下,大多数人依然要靠市场改善住房问题,这就需要加大金融、税收支持力度。
因此,需要正确运用好各种调控手段,避免目标与手段相互矛盾或过度频繁使用,要明确支持和抑制的范围,让老百姓的购房能力增强,住房消费负担下降,这也是调控政策应该完善的重点。 此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