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刚过,我们已经听到了春节的脚步声。在对春节的期待中,最先让人们感受到春节风采的印记,恐怕就是春联了。 提起春联,往往会让人想起一大堆文辞的堆砌或声律的限制,其实这是一种八股意识的误解。迄今为止,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就非常通俗易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五代十国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撰写的。到了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则称“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此可见,当时贴春联之风在民间已蔚然成俗。由于春联的内容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春联的语言运用包涵着的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祈愿,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 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节到了,如何选一副好对联,虽然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作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象征,还是要有所讲究: 一是要看着舒服。一幅春联是否教人看着舒服,首要的是能引起心声的共鸣。因此,不要去选那些文辞艰涩,故作高深的对联。这样的对联没有春节特定的文化内涵,使人看着怪僻,读起来拗口,说起来不知所云,给人以不懂装懂的卖弄。 二是要讲究字体。春联的字体应工整稳重,这样才符合春节特定的氛围。现在有些人喜欢书法上的标新立异,把春联划得龙飞凤舞,自己看不懂,别人也弄不清在写什么,这样的“书法”贴在门口,无异于“鬼画符”,这在古代是大忌。 三是要有自己的心情。现在人们贴春联,使人产生似乎是看见店铺开张的感觉。因为联中的言词都是生意上的口头语,搞得千门一词,千联一律,与春节的氛围格格不入。因此,在除旧布新的喜庆中选择春联时,应有自己的心情,让春联去表达自己的祝福和意愿,同时也传达给亲朋好友。 四是要有生活内涵。这里所说的生活内涵。就是能体现自身的生活特色。如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有什么满意的收获,在新的一年里自己有什么祈愿。对此,自己能撰写就撰写,不会撰写,就选择那些读起来能够让自己心情欢愉畅快的春联。不要为了随俗附流将那些与自己生活毫无相关的句子贴在门口。 春联之所以能在民间广泛流传应用,并成为节庆民俗,就是因为能够真实自然地表达民间的意愿,给人以激励和向往。选一副适合自己的春联过年,也是为了在喜庆中放飞自己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