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123网(hepu123.com) -合浦城市生活门户网站

搜索

[热点] “苏东坡最后的‘任性’——广西合浦”,我看过的关于合浦最美的故事

[复制链接]
温润 发表于 2015-1-9 09: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在合浦师范校园内,有一座古亭,悄然站立在波光与绿荫交织的光影里,像首简约的宋词,静静地诉说一段流传了千年的往事。

      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62岁的苏东坡遇赦,从贬所琼州转廉州安置。本地名士邓拟久慕东坡盛名,不仅热情款待,还让其下塌于自己的园林清乐轩。后人为纪念苏东坡和这段历史,便在清乐轩的故址上,修建了一座亭子,并命名为“东坡亭”。

      作为曾经东坡公园的一部分,东坡亭自有一种园林式的秀美。从合浦师范西校门进去,只需走上几步,一座檐牙高啄的建筑顿时呈现于眼前。这是座歇山顶式的传统亭阁。周围极其安静,青灰色的亭身掩映在几棵古树的青黄翠绿中,淡然地生出几分幽寂的安宁。就连池中的锦鲤,仿佛也受之感染。一会游东,一会游西,全然不顾掉落水中的花花叶叶和游人的脚步声。

      走进亭内,正面壁上便是东坡的石刻像,像中的东坡目光慈祥,长髯垂胸。但最耐人寻味的是画像上方“仙吏遗踪”的题铭。亦仙亦吏,一个出世,一个入世,能将两者兼集一身的,古往今来,寥寥无几。东坡却名副其实。虽然宦游沉浮,受到“乌台诗案”和“元祐党争”的双重打击,但还是官至礼部尚书,还实实在在做过几处地方的太守,是个颇有政绩的好官。同时,他还被称为“坡仙”。这并非后人的雅誉。东坡之清旷,横绝千古,更无二人。传说东坡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任职,公务闲暇之如,经常到坊间田里跟普通老百姓打成一边,听老百姓谈天说地。有一次遇到一个老人,老人说没故事可说了,但他不过瘾,拉着老人说,你没故事可说了也不要走嘛,我有,我说给你听。全然没有一点官架子。即便是在政治上饱受打击的岁月里,他的《江城子•密州围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先后命世。按理说,人生惨淡如此,虽不致于一蹶不振,想必也会牢骚满腹,愁肠千叠。但以上词作,或豪气干云,或清旷奇绝,或潇洒不羁,全然没有一点失路之人的辛酸悲苦,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东坡之词旷,无东坡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图文转自“遇见北海”

请输入描述

请输入描述

评分记录威望 收起 理由
合浦008 + 1 发帖辛苦了
总评分: 威望 +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25 显示全部楼层
温润 发表于 2015-1-9 09: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转向亭的外壁回廊,还镶有许多东坡在合浦时所作的诗和历代骚人墨客题咏的碑刻。这些书体或楷或草或隶或篆,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此时东坡的诗作已没有高吟大江东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穿天狼”的豪迈,却多出了几分告别喧嚣,回归恬静的从容。比如:“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胜平生。”“倒床便甘寝,鼻息如虹霓。”等。而从他写给欧阳晦夫的诗中,我们还能看到他对故人的深深眷恋之情。欧阳是他在京城时的老友,此时在石康做县令,听闻东坡来合浦,便专门到廉州探望他,赠他 头巾、琴枕。阔别多年老友,在渡尽劫波之余相见,自然是悲喜交集。此次相见,就连他事先没有想到,就像他为此事而写的诗中所说的“见君合浦如梦寐,挽须握手俱纨澜。”然而此次相会,也成了两位老朋友之间最后诀别。翌年,东坡在北归途中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翻开中国文学史,很难发现有另一个像苏东坡这样的全才。然而这只是其次,最令人景仰的还是他的人格魅力。他一直用行动诠释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他的豪迈、他的清旷、他的通达、他的正直,特别是他对惨淡人生从容淡定的胸襟气度以及那颗淳朴敦厚的赤子之心,都令人神驰不已。正如一位朋友所说的:“谄谀风行,则思先生之直也;请托流靡,则思先生之正也;人逐蝇头,则思先生之达也;士竞蜗角,则思先生之旷也;信义不闻,则思先生之质也;人情近伪,则思先生之真也;雌声遍地,则思先生之诗也;野语充塞,则思先生之文也。”
        站在东坡亭外的无名小桥上,对面是当年合浦最具地标性的建筑“还珠宾馆”。二十多年过去了,宾馆周围的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的人工湖变成了广场,旧水塘改造成了商业步行街。城市的喧嚣犹在耳边,只有东坡亭风景未殊,一如亭边那些不知名的小花,从容不迫地站在繁华的背后,静看时光流淌,笑对世事沧桑。

      北宋元符三年,高太后临政。苏东坡遇赦,从贬所琼州量移廉州安置。
       1100年6月19日,62岁的苏东坡从儋州起程,经徐闻而官寨(今广东廉江),陆海兼程,辗转合浦。2014年12月21日,为寻访大师足迹,《遇见北海》粉丝团一行七人也来到了合浦:东坡亭。

      东坡古亭就在合浦师范校园内,悄然站立在湖光潋滟里,像首简约的宋词。
      史书记载,当年本地名士邓拟久慕东坡盛名,不仅热情款待,还让其任性下塌于自己的园林清乐轩与长春亭。苏子虽只住了两个月,但期间撰写了《廉州龙眼质味珠绝可敌荔枝》、《雨夜宿净行院》等诗篇和《记合浦老人语》等札记。
      后人为纪,便于故址,修亭命为“东坡亭”。

460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温润 发表于 2015-1-9 09: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作为曾经东坡公园的一部分,东坡亭自有一种园林式的秀美。
(注:此图拍摄于两年前)

        这是座檐牙高啄的建筑、歇山顶式的传统亭阁。周围极其安静,青灰色的亭身掩映在几棵古树的青黄翠绿中,淡然地生出几分幽寂的安宁。就连池中的锦鲤,仿佛也受之感染。一会游东,一会游西,全然不顾掉落水中的花花叶叶和游人的脚步声。

       走进亭内,正面壁上便是东坡的石刻像,像中的东坡目光慈祥,长髯垂胸。

  
但最耐人寻味的是画像上方“仙吏遗踪”的题铭。亦仙亦吏,一个出世,一个入世,能将两者兼集一身的,古往今来,寥寥无几。东坡却名副其实。虽然宦游沉浮,受到“乌台诗案”和“元祐党争”的双重打击,但还是官至礼部尚书,还实实在在做过几处地方的太守,是个颇有政绩的好官。

460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温润 发表于 2015-1-9 09: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同时,他还被称为“坡仙”。这并非后人的雅誉。
  
东坡之清旷,横绝千古,更无二人。传说东坡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任职,公务闲暇之如,经常到坊间田里跟普通老百姓打成一边,听老百姓谈天说地。有一次遇到一个老人,老人说没故事可说了,但他不过瘾,拉着老人说,你没故事可说了也不要走嘛,我有,我说给你听。全然没有一点官架子。

        即便是在政治上饱受打击的岁月里,他的《江城子•密州围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先后面世。
按理说,人生惨淡如此,虽不致于一蹶不振,想必也会牢骚满腹,愁肠千叠。但以上词作,或豪气干云,或清旷奇绝,或潇洒不羁,全然没有一点失路之人的辛酸悲苦,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东坡之词旷,无东坡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460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温润 发表于 2015-1-9 09: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转向亭的外壁回廊,还镶有许多东坡在合浦时所作的诗和历代骚人墨客题咏的碑刻。

  
这些书体或楷或草或隶或篆,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此时东坡的诗作已没有高吟大江东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穿天狼”的豪迈,却多出了几分告别喧嚣,回归恬静的从容。比如:“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胜平生。”“倒床便甘寝,鼻息如虹霓”等。

460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温润 发表于 2015-1-9 09: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从他写给欧阳晦夫的诗中,我们还能看到他对故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欧阳是他在京城时的老友,此时在石康做县令,听闻东坡来合浦,便专门到廉州探望他,赠他 头巾、琴枕。阔别多年老友,在渡尽劫波之余相见,自然是悲喜交集。此次相见,就连他事先没有想到,就像他为此事而写的诗中所说的“见君合浦如梦寐,挽须握手俱纨澜。”然而此次相会,也成了两位老朋友之间最后诀别。翌年,东坡在北归途中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460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温润 发表于 2015-1-9 09: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翻开中国文学史,很难发现有像苏东坡这样的全才。

  
然而,最令人景仰的还是人格魅力。他一直用行动,诠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他的豪迈、清旷、通达,正直,特别是对惨淡人生从容淡定的胸襟气度以及淳朴敦厚的赤子之心,都令人神驰不已。

       他还是比较接地气的文人、美食家。相传,在合浦期间,还大力推广他发明的那道东坡扣肉菜,深受民众的喜欢。

460 (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温润 发表于 2015-1-9 09: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临离东坡亭时,
遇粉们
听到亭里传出一阵悠扬的古典音乐。进亭子后看见好似爷爷在教孙女学拉二胡,场面感人。引发了大家思古幽情。

460 (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温润 发表于 2015-1-9 09: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亭外对面,是当年合浦最具地标性的建筑“还珠宾馆”。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人工湖变成了广场,旧水塘改造成了商业步行街。城市的喧嚣犹在耳边,只有东坡亭风景未殊,笑对世事沧桑。

  离开前,忽有人发现了亭前少了一棵高大的长青树……

460 (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赵本水 发表于 2015-1-9 09: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学文科的人,普遍是数学知识惨不忍睹。
文章美则美矣,却免不了露出算术短板的马脚。
前面说东坡先生是62岁遇赦到廉州等待安置,后面又说东坡先生在廉州住了两个多月离开,北归途中于翌年在常州仙逝,但却说仙逝时是66岁。难道这东坡先生的年庚,才过一年就能长4岁了?
唉,都是当年体育老师上数学课惹的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