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万年历,才惊奇发现原来今天是“惊蛰”,光看这个名字就动感十足。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春雷把蛰伏在地下一个冬天的动物们惊醒,大家伸伸懒腰、揉揉眼睛、好奇地探出头来。
怪不得一大早就开始回南天,原来是南风已经悄悄吹来春天的气息。从今天起,气温将逐渐回升,天气暖和,雨水增多,春雷也将多起来。气象专家说了,“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势力较强的湿热空气北上与活动频繁的冷空气强烈交汇所致。在第一次春雷出现后,将会越来越容易出现雷电等强对流天气。
到了3月12日以后,天空上空云层变薄,虽然不会出现明朗的晴天,但是日照时数会增多,偶尔能看到阳光露个小脸。虽然“春雷动、细雨润、万物苏”的情景是季节送给我们的“礼物”,但是在经历长期阴雨天气之后,我们盼望一米阳光的心情更加迫切。
惊蛰过后,天气明显变暖,不但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各种传染病也开始流行。
专家指出,惊蛰后,大家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这是因为春回大地,天气渐暖,人体皮肤的血管和毛孔也逐渐舒张,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所以容易出现“春困”。而此时,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尤其是老人、身体虚弱的人群,易动怒,易患眩晕、中风等疾病。
而春季和冬季不同,冬季提倡的是“早卧晚起”,而春季则提倡“夜卧早起”,天还没蒙蒙亮就起来了,然后伸懒腰,进行一次深呼吸运动,使得流入头部的血液增多,供应大脑的营养物质更加充分,可减少“春困”的感觉。
惊蛰过后,踏青还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大家随意地出游、春游,活动一下筋骨,散散步,使得自己的身体得到舒展。
此外,专家建议在这个节气里多吃一些长得快的时令菜,例如韭菜、瓜苗、枸杞菜等。如果春天不养肝的话,到夏天容易得寒病,也就是常说的“夏为寒变,奉长则少”。在养肝的同时,还要健脾,多吃淮山、薏米等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