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123网(hepu123.com) -合浦城市生活门户网站

搜索

[民生] 合浦古代珠市拾遗

[复制链接]
海丝路水手 发表于 2013-11-5 00: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合浦古代珠市拾遗

合浦以珍珠立郡,以珍珠开市,以珍珠串起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商路。得益于地“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溱,中国往商都贾多取富”的地域优势和物产优越。这里的“果”即指龙眼、荔枝、“布”专指丝绸,“珠玑”是珍珠的统称。圆者谓之“珠”,不圆都谓之“玑”。汉时的珠市贸易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民间贸易,以珠易米。一是官方贸易,以珠易其它商品,这种官方贸易带有“配额”性质,有翻译(译长),有专用的商船(为蛮夷贾船),有固定的客户(东南亚等国),有定期航班(数年来还)。由于官方贸易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苦逢风波溺死),要求严(大珠至围二寸以下,旧制,一尺相当今天七市寸),因此,合浦汉代珠市贸易多为民间交易。
到了三国,孙权于黄武七年(公元228年)“改合浦为珠官郡”。应该说明的是,这里的“合浦”并不是汉合浦郡的区域概念,而是指汉合浦郡辖合浦县。即是在汉合浦县设置了专营珍珠和政府机构,算是官营珠市的开始,但时间很短,只有十几年时间。五代南汉后主刘鋹于南汉大宝五年(公元960年)在海门镇(今廉州)设置媚川都,实施军事管制,但是也为时不长,只有十一年。宋元时期,在廉州设置了采珠市舶司,这是官营珠市正式开始,为以后历代相沿。到了明代,朝廷派宦官直接控制珠市。著名的弘治十二年大采珠就发生在此时。清王朝建立之初,也屡次在廉州实施珠市专营,但都以劳而无功告终。
民间的珠市贸易却又是另外一种景象。由于汉时合浦不产谷米,以珠易米是最通常的贸易方式 ,而一些无良商贩趁机垄断珠市贸易,通过日南运进大米,每逢饥荒,便有“斗珠易米”的状况出现。珠民深受其害。三国时合浦太守陶璜归晋后曾向朝廷上书,言及合浦珠民之苦及珠市的凋零:“合浦郡土地硗确,无有田农,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来去,以珠贸米。而吴时珠禁甚严,虑百姓私散好珠,禁绝来去,人以饥困”。(〈晋书·陶璜传〉)。由此可见,古代合浦珠市确实是与民生切切相关。
民间珠市除了与民生密切相关之外,也是民俗风情的在汇集之处。唐朝项斯有《蛮农诗》描写珠市盛况颇为传神:“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看儿调小象,打鼓试新船。醉后眠神树,耕时语瘴烟。不逢寒便老,相知莫知年”。这真是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卖了珍珠的珠民,斜倚在马援纪功立威的铜柱边,一边喝酒,一边看杂技表演(调小象),一边观看新船下水的盛典。醉意之间,谈论农时耕种节气也忘记了。心情好是因珍珠收成好,卖了珍珠领得五铢钱可换酒喝,这种太平盛世的景象可慰藉终年劳作间难得的快意。
当然,也有另一种珠市景象令人耳目一新的:“海上集珠市,城中尽竹房。居临鲛室近,望入象林长”(屈大均〈合浦珠市〉)。心急的珠商贾客等不及采珠舟靠岸,干脆租船出海收购或者直接到采珠蛋户居住的水上艇屋去收购,如此一来,海上珠市便热闹起来,引得“一舟才过一舟呼”,“依旧连筐献海人”。这又是一幅幅多么动人的珠市景象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