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广西首次骨灰集体撒海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区各地的128名逝者的骨灰,在花瓣的簇拥下,融入大海,回归自然。
在银滩,全体逝者家属和工作人员一起,以大海为背景,举行了简洁、朴素、庄重的仪式,向逝者默哀致敬。仪式结束后,首批参与海葬的逝者家属依次登船,前往骨灰撒海的指定海域。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128个可降解骨灰坛随着绳索徐徐降到大海中,逝者家属默默地伫立在船边,向亲人道别。
据市民政局的负责人介绍,此次骨灰撒海,并不是直接将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而是用特制的罐子装盛骨灰沉入大海。罐子由海泥和陶土烧制而成,沉入海底20多个小时后,可降解为泥,逝者的骨灰也将被永久地留在大海。据介绍,这样的方式更加环保。
“我们现在心情平静,哀而不伤,因为我们为亲人找到了最合适的安息之所,完成了外祖父母的遗愿。”从南宁来到北海参加此次骨灰撒海活动的逝者亲属黎勇说,他的外祖父在世时曾不止一次嘱咐亲人,身后可以将他和外祖母的骨灰撒入辽阔大海。他也认为,骨灰撒海的好处显而易见:生态环保、文明节俭,祭祀故人时不受限制。今天将外祖父母的骨灰归葬大海,他和家人以后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水,他们都可以临水而拜、面水而思。
祖籍在营盘镇、现居住在台湾的劳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早年在台湾居住生活,10多年前因思念家乡,回到北海定居,于两年前去世。老人去世前,向家人表达了死后要将骨灰撒入大海的愿望,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今年5月,堂哥将广西举行首次海葬活动的消息告诉了他,他和家人商量好之后,第一时间让堂哥替他报了名。
“虽然我身在台湾,与北海有千里之遥,但大海是相通的,我望着大海,就能凭吊父亲。”劳先生说。
据了解,目前,我区火化率只有20%左右,远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更多的遗体进行的是土葬,而土葬所消耗的资源更多。自今年清明节骨灰撒海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参加本次骨灰撒海活动的家庭有101户,骨灰128具,有的家庭一次就撒骨灰5具。参加骨灰海葬的逝者亲属获得了由自治区民政厅监制的骨灰海葬纪念证书。
据介绍,自治区民政厅将不断改进和完善骨灰撒海活动的流程,并研究制定广西有关骨灰撒海的管理办法,规范撒海程序和服务标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我区“公益殡葬、阳光殡葬、绿色殡葬、惠民殡葬、人文殡葬”建设。来源北海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