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往事——合浦客家人的迁徙与当地民族的融合
合浦客家人的迁徙
合浦客家的形成依赖于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这些迁徙主要集中在战乱年代。相比于北方,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相对和平,于是在战乱年代,大量北方人民为了远离战火,举家南迁。关于客家人的迁徙次数,查了不少资料,有六次和五次之说,说法不一。这里引用客家史研究权威罗香林的说法。按罗香林学者的说法。
在明末清初。迁徙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州贵族入主中原的影响。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的越来越激烈,不断有人往外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新安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复界”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迁往四川、广西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举兵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
第五次迁徙,源于广东西部的土、客大械斗。这是由于居住在广东台山、开平、四会等的客家人,人口激增,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日益加深,在1856年爆发了持续12年之久的大械斗。清朝政府在调解、弹压之余,再次移民。于是,这部分客家人再次迁往信宜、徐闻等粤西山区和雷州半岛,以及今日的、钦州、和海南岛等地。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合浦客家与当地民族的融合
合浦客家人虽是汉人南迁而来,他们的承袭了中原文化,但也有自己明显的特色。这是客家先民在南迁及定居后不断吸收和融合南方土著民族的古越文化和畲族、瑶族等文化的结果。当然,对客家文化影响最大的民族当数畲族。
在与少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语言的融合首当其冲。客家人由于和当地话畲族等少数民族的通婚,使得客家话与普通话相差较大,很有特色。由于吸收的方式不同,使得客家话内部之间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常乐和曲樟一带,隔了一两个乡镇,彼此的客家话就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
在经济生产方面两族人的相互交流和吸收更多。合浦客家先民向畲族人学习适宜当地的耕作方法和生产技术如开垦梯田,种植畲禾、学习制作糕点(大笼籺、水籺、白雪籺、捏碗籺.......)。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的杂处和相互通婚,使得客家人与当地民族不仅血缘混合,而且由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多层面的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今天,原住大廉山的人与客家人在风俗和生活习惯上已经几乎看不到什么差异了。
与此同时,随着一批文人墨客的迁入,府学、县学、和书院开始创办起来,大大促进了合浦客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对合浦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结合浦客家 合浦客家,一个历尽坎坷的群体。战火让他们远离了自己世代居住的故土。多次的迁徙让他们颠沛流离。然而他们通过和大廉山当地畲族等少数民族的通婚、融合最终在异乡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在荒僻的大廉山区定居后,在创立家园的过程中,合浦客家在当地畲族等少数民族群体中学习了他们艰苦奋斗、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德,从而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合浦客家民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