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合同中约定的3000多元/㎡的装修标准,验房时,业主却感觉实际交付标准估计只有1200-1500元/㎡,这样的消息传出业内外一片哗然,并将购房者对精装房的信任度逐步推向冰点。
客观地讲,精装房是行业一大趋势。在美国、日本等地,住宅市场中精装修房的比例已经达到80%以上。而国内大多数城市都在10%-40%之间。
精装房比例为什么会这么低?我们首先看看开发商建精装房的目的:
一、想获得更多暴利,很多开发商看到装修过程中的暴利,于是推出精装房以“提升居住品质”。
二、一些开发商想借精装房之名,拉高房价造成购房恐慌。事业上,当精装房成了开发商牟利的手段时,其投诉居高不下便不难理解了。通过了解发现,贴牌、使用淘汰品、装修标准不标明品牌型号或者规格,更换品牌等成为开发商挤压价格水分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不是为了节约购房者的成本,而是为了让这些不良开发商通过实际交付标准与承诺之间的天壤差距带来的价格差获取最大的利润。
以贴牌产品替换正牌产品成为市场上部分不诚信的开发商惯用的伎俩。为了让超高的装修标准价格在购房者眼里物有所值,开发商承诺的装修材料中几乎都是光鲜的知名品牌材料。而实际上,样板间或者在合同中标明的标准仅是忽悠购房者的幌子。为了挤压成本,将利润最大化,部分开发商选择使用贴牌材料。
精装房未来:需职能部门把好质量验收关
那么,作为“行业趋势”的精装房,到底该如何发展?怎样才能让购房者买得放心呢?
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把好精装房的质量验收关,制定更细的验收标准。比如,绝大多数精装房都约定了装修材料的品牌,但没有约定装修材料的档次和具体型号。很多开发商就钻这个空子,用名牌材料来吸引客户,用低档产品甚至残次产品来牟暴利。
此外,还需要消费者要强化维权意识。现在很多纠纷来自接房之后。消费者可以在接房时,聘请专业人士验收精装房。发现问题就要拒绝接房,请律师帮助维权。
价廉物美,质量过关的精装房,确实符合地产行业发展趋势。它最大限度整合了资源,集中设计,集中采购,集中施工。可以大幅降低装修成本和环境污染。也让消费者节省精力。只有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开发商调整心态,消费者提升事前维权意识,精装房才可能变成社会个人双赢的“好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