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存中娱乐、在娱乐中疯狂、在疯狂中死亡,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活写照。事关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经济话题,房地产变革,正在娱乐中逐渐死亡。
房地产价格的猜谜游戏正在向赌博游戏发展,参与这场游戏的有开发商、市场分析人士、学者,以及各级政府。最近的谜底来自于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该学院课题组近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在一定的前提假设下经模型测算得出,2011年房价有20%的跌幅。
虽然从道义发出,从中国经济长期的健康发展出发,房价应该下降也必须下降,但道义从来不是房价下降的理由,市场的长期健康难以抵挡土地暴利、投资获利的疯狂欲望。可见,市场的利益分配才是左右房价大局的关键。
报告的主笔刘元春先生大概不是利益中人,怀揣房地产市场健康成长的善意,没有发出一大堆大涨大跌的雷人之语。但这不能印证相关的预测是正确的,20%的房价降幅让人惊诧,既不符合投资规律,也不符合供需规律,不太像严肃的经济学家所为。
房价下跌有两类
一是货币紧缩导致投资者大规模撤退,房地产泡沫崩溃房价大幅下跌。环顾全球房地产市场,从1837年的芝加哥到2008年的房地产次贷危机,20%从来大底,日本等经济体在泡沫破灭后房价下跌70%以上,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底特律等城市1元别墅比比皆是,20%不太可能是投资属性撤出的正常幅度。
与投资泡沫崩溃相呼应,投资性需求会使市场疯狂上升,目前香港的房地产在天量货币与通胀的压力下,豪宅价格已经超过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的高位。
二是刚性需求减少导致供需关系失衡,使房价下跌。
要强调的是,供需关系从来不是解释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武器,以海南人均每月2000元不到的收入如何支配数万元的城市高房价?以北京、上海的居民人均收入,怎么支撑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的房价?
人大的报告以房地产市场的货币流动性作为主要考量指标,抓住了房地产市场金融杠杆的要害。其主要依据是,明年房地产企业将进入还贷高峰期,房地产贷款条件提高、上市公司增发困难、票据融资难度大、资金来源恶化,高息的房地产信贷已被银监会重点关注。开发商资金紧张,房价下跌还会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