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湿风柜 从前在某个村庄有一户人家,只有母子俩,母亲靠帮人缝缝补补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甚是艰难。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劳,特别是每晚坐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弯着腰,低着头,一坐就是几小时,所以母亲还得了气喘病,又因长期在煤油灯下穿针引线,母亲的眼睛也不好使了,看东西麻麻加加(客家话,即看东西模模糊糊)。 儿子叫阿大,快10岁了,母亲想送他去学堂读点书吧,可他的记忆力太差了,记忆力不好,书定会读不好,必定要挨先生的板子。儿子是妈的心头肉,做妈的不想让儿子去学堂吃先生的板子,就将他留在身边。 一天,母亲感觉气喘得紧,眼睛看东西也很迷糊,于是,她就想着无论如何,要买半斤猪湿(客家话,即猪肝)和猪肺回来煮口羹吃来补补身子,补补眼睛,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了。 于是,她叫来儿子,对儿子说:“阿大,你去邻村龙眼树下买半斤猪湿和猪肺回来,今天我们就煮猪肺羹和炒猪湿吃。但你的记忆力太差了,为防止你忘记了,我教你一个方法,就是你一边走路,一边嘴里不断地说‘猪湿猪肺’,到了那里就不会忘记了,猪肉佬一听也就明白的。” 邻村的龙眼树下是约定俗成卖猪肉的地方,每天都有一两个猪肉佬担了猪肉来这里卖。阿大听说有猪肝吃,很是高兴,接过母亲递过来的几张皱巴巴的银钱,就向门外走去,一边走一边就念叨着说:“猪湿猪肺,猪湿猪肺……” 走在路上,同村的三叔看见他嘴里念念有词,就好奇地问道:“阿大,你呢呢喃喃(念念叨叨)在说什么?”阿大说“我讲猪湿猪肺啊,三叔你去哪里?”可当他一说完“三叔你去哪里”后,竟忘了前面的那句“猪湿猪肺”了,于是赶忙问:“三叔,刚才我说什么了啊?”三叔无奈地笑笑说:“你不是说‘猪湿猪肺’吗。”阿大一听,才又想起,赶紧接着一边走一边念叨“猪湿猪肺,猪湿猪肺……”,不敢再和三叔说话了。 当他来到一条沟边,他心里暗自一度,自认为不能轻松跳过去,于是倒退回去几米,发力向前跑去,借着惯性,跳过了水沟。可就是这一跳,把要去买什么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了。没得法,他只得回家问娘了。 阿大回到家,母亲问他:“阿大,这么快就回来了?” 阿大涩涩地回道:“妈,我跳一个水沟时,把要去龙眼树下买什么东西给跳忘了。” “唉,阿大,真是前世无修,跳过一条水沟就忘记了你要买的东西,记忆力实在太差了,我再次告诉你,是要你到龙眼树下买猪湿猪肺。” 阿大低着头,听到母亲说是去买猪湿猪肺后,又一边念叨“猪湿猪肺,猪湿猪肺……”,一边向龙眼树下走去。
走着走着,转过一个屋角,忽然,有一条狗向他跑来,他吓了一大跳,撒腿向旁路跑去,他拼命地跑着,一不小心,右脚踢在路面的石头上,人摔倒在地上。
当他爬起来,准备继续赶路时,竟然把想要去买什么全给忘了。因给母亲骂过,这次,他不敢再回去问母亲了,只好在路上俳徊。
母亲见儿子这么久还不回来,怕他会不会路上出什么事情。于是沿着去龙眼树下的路一路去找,来到阿大摔倒的地方,看见儿子低着头在那里走来走去,就没好气的说:“阿大,你不去买猪湿猪肺,在这里走来走去做什么,地上有银捡啊?”
阿大一听母亲说“猪湿猪肺”,马上又记起了是去买猪湿猪肺,也不敢和母亲说话,就又一边念叨“猪湿猪肺,猪湿猪肺……”,一边向龙眼树下走去。
阿大念叨着“猪湿猪肺,猪湿猪肺……”,再次上路。他走着走着,忽然感到肚子里不舒服,一会儿就听到肚子里有“叽叽咕咕”的响声,他抬头朝四处看,没有发现厕所,只能找个偏僻的地方去方便一下。
他一边脱裤子蹲下去,一边还念叨着“猪湿猪肺,猪湿猪肺……”,在方便的过程中,还是念叨着“猪湿猪肺,猪湿猪肺……”
当他拉完了,一边系裤腰带,念着念着就念顺了嘴,一边就说着“猪湿风柜,猪湿风柜……”了。
阿大继续赶路,一边还是念叨着“猪湿风柜,猪湿风柜,猪湿风柜……”
当来到龙眼树下,他对卖猪肉的人说:“猪湿风柜,猪湿风柜……”猪肉佬被弄得满头雾水:“什么猪湿风柜?”阿大说:“我要买猪湿风柜。”猪肉佬一听:“我哪有什么猪湿风柜卖?这只癫仔!”
阿大听猪肉佬说没有猪湿风柜卖,只好往回走。
回到家,阿大对母亲说:“妈,猪肉佬说没有猪湿风柜卖。”他母亲一听,觉得奇怪,怎么会没有猪湿猪肺卖呢?这么快就卖完了?后来仔细一听,儿子说的是“猪湿风柜”,原来阿大在拉完屎站起来后把“猪湿猪肺”说成了“猪湿风柜”,猪肉佬当然没有猪湿风柜了,不禁长叹一声:“唉,真是个无用的儿子!” 后来人们就用“猪湿风柜”来形容一个人记性差。
而这其实只是一个故事而已,生活中不太可能有这种事发生,在那过去的过去,客家人就是编这种利于记住的形象故事,用于教育孩子们,要聪明醒水,努力学习,否则就是成阿大“猪湿风柜”这种人了。
是
和
还是 和
??
注:本篇由陈海春根据流传于客家地区的“猪湿风柜”故事进行“添油加醋”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