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似乎一直是热门话题,也已经有无数的专家学者对高房价的原因进行过分析。有的说是未婚女青年造成的,又有的说“准丈母娘”才是罪魁祸首。无论是未婚女青年需求还是丈母娘需求都可以归结到“刚性需求”一类。可另一些学者表示异议,认为不能单纯从市场需求角度去解读,商品房的高空置率就说明房源充足。个人认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真正的原因应该还是刚性需求。道理很简单,那些将房源囤积起来的炒房者终究还是要将房屋出手卖掉,变现成钞票的。他将房屋囤积起来就说明他有信心:绝不愁卖不出去,肯定有人愿意买。这就是刚性需求。
为什么要买房?问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果硬要追问,得到的答复大致就是:“你这个笨蛋,看过哪个不想买房的了?只要有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买房置业。”这种答复从逻辑上是荒谬的,用“大多数人的行为就是有道理的”来应付纯属不敢直面正题的心虚行为。有的甚至还会答复:“不买房难道要我流浪街头呀?”这更加荒谬。不买房可以租房,如今租房的人非常多,有几个人被房东驱逐?租房市场是买方市场,只要租客按时付房租,房东不大可能去驱逐房客。有的人终究会回答:“不买房就没有女人愿意嫁给我,我想结婚呀。”这个应该算是比较充足的理由,不过还不是本质的原因。真正的本质原因可能是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而小农意识的背后又是深不见底的奴性。
小农意识是一个贬义词,将面子看得高于一切的中国人一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小农意识。人们甚至会说:“你看看那么多高学历的金领海归都想买房,难道那些见过大世面的高级人才都不如你看得透。你以为你是谁呀?”这种回答依然属于“大多数人的行为就是有道理的”,缺乏逻辑。我敢说,一个人西装革履,谈吐文雅,外语流利绝不意味着他没有小农意识。经常听见人们说:“我要去北京发展,我要去上海发展,要去……”,用“发展”一词代替“买房定居”似乎也暗中意识到了定居有点小农意识的味道,于是用上发展一词。可不管怎么掩饰,小农意识就是小农意识。
暂不说小农意识,先来看看买房定居的利弊。中国近三十来年的人口流动超过了历史上所有时期的总和。铁饭碗越来越少,自谋职业成为主流,更换职业越来越频繁。人口流动不仅仅发生在城乡之间、一个城市的内部,甚至跨城市、跨省份,跨国。我个人的习惯是:在哪里上班,就尽量住在哪里。我尽量到离工作地点不远的地方去租房,骑车甚至步行上班是非常舒服非常自由的。住得远了,房租可能便宜,但交通费用少不了。更重要的是: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将生命日复一日地浪费在公交地铁上非常不值。况且公共交通往往拥挤不堪,前胸贴后背,空气污浊,容易传染疾病,心情也很容易弄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