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123网(hepu123.com) -合浦城市生活门户网站

搜索

[民生] 再次讲讲合浦历史

[复制链接]
海丝路老人 发表于 2010-11-11 17: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西
合浦历史   ——我的家乡(珠还合浦)
  合浦县以出产珍珠驰名中外、是著名的还珠故郡,历史悠久。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合浦县以来,历经沧桑变迁。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
  汉 初,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象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省海康县地域),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州、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
  唐 武德五年(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份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4县,与合浦县同属越州。贞观六年(632年),在今营盘乡境内设珠池县。划出大都县隶属白州(今博白县)。唐贞观八年(634年),越州改称廉州。贞观十二年(638年),撤销安昌、珠池二县并归合浦县。天宝元年(742年),廉州改称合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廉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4县。驻地在合浦县城。
  解放后,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北海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份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现在是属北海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24 显示全部楼层
海丝路老人 发表于 2010-11-11 17: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合浦历史 (请大家再认真看看)

合浦历史   ——我的家乡(珠还合浦)
  合浦县以出产珍珠驰名中外、是著名的还珠故郡,历史悠久。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合浦县以来,历经沧桑变迁。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
  汉 初,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象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省海康县地域),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州、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
  唐 武德五年(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份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4县,与合浦县同属越州。贞观六年(632年),在今营盘乡境内设珠池县。划出大都县隶属白州(今博白县)。唐贞观八年(634年),越州改称廉州。贞观十二年(638年),撤销安昌、珠池二县并归合浦县。天宝元年(742年),廉州改称合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廉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4县。驻地在合浦县城。
  解放后,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北海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份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现在是属北海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海丝路老人 发表于 2010-11-11 17: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合浦历史 (请大家再认真看看)

合浦历史   ——我的家乡(珠还合浦)
  合浦县以出产珍珠驰名中外、是著名的还珠故郡,历史悠久。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合浦县以来,历经沧桑变迁。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
  汉 初,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象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省海康县地域),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州、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
  唐 武德五年(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份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4县,与合浦县同属越州。贞观六年(632年),在今营盘乡境内设珠池县。划出大都县隶属白州(今博白县)。唐贞观八年(634年),越州改称廉州。贞观十二年(638年),撤销安昌、珠池二县并归合浦县。天宝元年(742年),廉州改称合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廉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4县。驻地在合浦县城。
  解放后,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北海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份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现在是属北海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海丝路老人 发表于 2010-11-11 17: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合浦]历史文物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合浦]历史文物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2005年3月16日09:46


    合浦县境内已列入重点保护的各类文物达七十二处,这是合浦历史文化的见证。但是,依然有一大批未被列为重点保护的文物仍在一日日的被损毁、甄没之中,令人心痛。  

    由著名爱国将领陈铭枢捐建的位于县城中山公园内的民众教育馆和位于县人民医院内的合浦医院旧址,已经少为世人所知。民众教育馆目前仅剩基础,而由英国教会于1905年建的圣巴拿巴堂于2004年竟然被拆毁了。当年的广东会馆如今只剩下一座门楼挤在西华路的一个巷口无人理睬。

    偌大一座乾江天后宫成了日杂店,还养三鸟。中山公园内原有的石狮子也“失踪”了。原廉州衙门前的两只石狮子却要日夜与米粉摊排档为伍。县城内的阜民街、惠爱街、中山街等骑楼几乎天天都有人在拆建。著名的朱砂井被封了起来,汉代的甘露井(廉泉)开设桌球场……

    合浦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悠长,据不完全统计,以南起解放路,北至北河塘,东至城基路,西至西华路这个范围内,是廉州古城的城墙内城,在这个城墙内城里的历史遗迹就有50多处。但是,自1973年拆除了钟鼓楼之后,古城的遗迹也就日渐甄没,即使尚存的少数遗址,也是处于半甄没或正在被废弃的状态。

    明清以来的“廉阳八景”之一的“五池云影”中的真君塘、西湖不是被填就是被圈起来成了臭水塘。“泮塘夜月”则成了卖彩票的场所。合浦县城廉州至今未能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内的文物损毁严重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是必要的“硬件”。对此,应当引起关注,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与日益损毁甄没的历史遗址成正比,一些在重点保护之列的文物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建。本来从县城奎文路到中山路、到青云路这段不足1公里的街道上,有武圣宫、基督教堂、民族教育馆、孔庙、明伦堂、朱砂古井、廉州府衙门,宾兴馆(书院)、龙门书院、聊斋书院等古、近代建筑群,其密集程度是县级城市所少见的。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历史古迹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且相当一部分处于租赁使用当中,损毁程度正在日益加剧。而古城范围内其它老街古巷中历史遗迹的损毁也就更加严重了。

    此外,县城廉州周边也有许多具有考古价值及历史意义的古迹。其中包括乾江古迹群约13处,石康古迹群约6处,东山寺古迹群4处,军鞋村汉墓群遗址等。加强这些古迹及历史文物的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可谓迫在眉睫。

    来源:桂龙网


(责任编辑:莫小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海丝路老人 发表于 2010-11-11 17: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合浦]历史文物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合浦]历史文物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2005年3月16日09:46


    合浦县境内已列入重点保护的各类文物达七十二处,这是合浦历史文化的见证。但是,依然有一大批未被列为重点保护的文物仍在一日日的被损毁、甄没之中,令人心痛。  

    由著名爱国将领陈铭枢捐建的位于县城中山公园内的民众教育馆和位于县人民医院内的合浦医院旧址,已经少为世人所知。民众教育馆目前仅剩基础,而由英国教会于1905年建的圣巴拿巴堂于2004年竟然被拆毁了。当年的广东会馆如今只剩下一座门楼挤在西华路的一个巷口无人理睬。

    偌大一座乾江天后宫成了日杂店,还养三鸟。中山公园内原有的石狮子也“失踪”了。原廉州衙门前的两只石狮子却要日夜与米粉摊排档为伍。县城内的阜民街、惠爱街、中山街等骑楼几乎天天都有人在拆建。著名的朱砂井被封了起来,汉代的甘露井(廉泉)开设桌球场……

    合浦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悠长,据不完全统计,以南起解放路,北至北河塘,东至城基路,西至西华路这个范围内,是廉州古城的城墙内城,在这个城墙内城里的历史遗迹就有50多处。但是,自1973年拆除了钟鼓楼之后,古城的遗迹也就日渐甄没,即使尚存的少数遗址,也是处于半甄没或正在被废弃的状态。

    明清以来的“廉阳八景”之一的“五池云影”中的真君塘、西湖不是被填就是被圈起来成了臭水塘。“泮塘夜月”则成了卖彩票的场所。合浦县城廉州至今未能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内的文物损毁严重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是必要的“硬件”。对此,应当引起关注,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与日益损毁甄没的历史遗址成正比,一些在重点保护之列的文物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建。本来从县城奎文路到中山路、到青云路这段不足1公里的街道上,有武圣宫、基督教堂、民族教育馆、孔庙、明伦堂、朱砂古井、廉州府衙门,宾兴馆(书院)、龙门书院、聊斋书院等古、近代建筑群,其密集程度是县级城市所少见的。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历史古迹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且相当一部分处于租赁使用当中,损毁程度正在日益加剧。而古城范围内其它老街古巷中历史遗迹的损毁也就更加严重了。

    此外,县城廉州周边也有许多具有考古价值及历史意义的古迹。其中包括乾江古迹群约13处,石康古迹群约6处,东山寺古迹群4处,军鞋村汉墓群遗址等。加强这些古迹及历史文物的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可谓迫在眉睫。

    来源:桂龙网


(责任编辑:莫小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海丝路老人 发表于 2010-11-11 17: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合浦南珠--历史悠久

合浦县珠池所产的[url=]珍珠[/url]称[url=]南珠[/url]、也称廉珠或[url=]白龙珍珠[/url],它与我国塞北出产的北珠,同是扬名神州,驰誉于世,据《梵天庐丛录》云:\"牡丹江上游,宁安城南。其余巨流中皆有之\",北宋神宗熙宁间,\"朝贵已重尚之,谓之北珠\"。明末以后,北珠任人乱采,竞弄得根断种绝。从此,\"北珠\"永不再出产。
我国是世界上采捕珍珠和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据《尚书·禹贡》载云:\"珠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鱼,\"其中嫔,即蚌之别名,此嫔出珠遂以珠名。淮夷此二水之名也。由此可见,战国时已经用淡水河蚌珍珠作为贡品。在《尔雅》一书中云:\"以金者为之铣,以蜃者为之珧,以玉者谓硅。\"《说文》云:蜃属,谓之珠者也。谓老产珠者也。一名蚌,一名含桨,周礼谓之(豸卑)物。\"很明显,这时(战国)已将河蚌珍珠作为饰品。至海产珍珠,楚国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描述了当时我国妇女早已使用珍珠作装饰品。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后汉书孟尝传》载云:\"(孟)尝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先时宰守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徙于交趾郡界。尝到官,革易前弊,未已去珠复还……\"从后汉书这段史料来看,在孟尝任合浦太守前,合浦采珠业已相当发达了,由于官吏贪得无厌、采捕无度,破坏了珍珠自然资源,至使珠苗到了灭绝的境地,也即是传说的\"珠遂徒于文趾郡界\"。孟尝到任后,看到合浦珍珠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珠民纷纷逃离家园。孟尝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合浦珍珠资源得到了保护和繁衍,于是有\"珠还合浦\"之说。这说明早在汉代以前合浦采珠业,已是相当兴盛的了。公元前32年至前7年间,西汉成帝时,贫寒时与妻子午夜牛衣对泣,有名之王章后来做了京兆尹,因刚直敢言,以事忤当权之王凤,被王凤动以大逆罪下狱,其妻子八人俱连坐。嗣王章在狱内死,家属 充戍合浦,家产俱籍没充公,因合浦产珠,王章妻子等到合浦后采获了大量珍珠,积蓄财产数百万。后来王章家属遇赦返回故乡,却得以珍珠资财,赎回田宅,安享生活。
东汉时合浦珍珠业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可是由于濒年滥采,珍珠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故《后汉书·孟尝传》有\"珠徙交趾之说\"。陶璜以合浦百姓采珠为业,用珠贷米,而三国孙吴时,珠禁甚严。吴归晋后,陶璜乃请准,每年自10月迄翌年2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族自由来往,民困一苏。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2月宁龄先在《合浦还珠状》云:\"合浦县内珠池,大宝年 (公园742年)以来,官吏无政,珠逃不见,20年间阙于进奉,今年2月15日,珠还旧浦。\"唐代封建统治者照样逼迫人民进贡珍珠,由于采捕无度,又将使珠苗濒于灭绝,故\"珠逃不见\"。《越南志》云:\"国步清,合浦珠生,此实国家宝瑞,其他无敕封禁,臣称采进。\"诚然,珍珠是国家宝瑞,然而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只知搜刮,强逼珠民冒死采珠,不少珠民命丧海底。这样,珍珠给人民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深重的灾难了。宋建隆3年(南汉大宝五年)刘鋹以珍珠装饰宫殿,一代之尊,极尽奢侈,并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专以采珠为事。太祖皇平岭南,废其都为静江军。当时刘不鋹不择手段逼追珠民采珠时,将石(石垂)珠民足至7百尺深海中,珠民溺死者无数,刘鋹又曾以珍珠结鞍勒,为戏龙之状、工极精巧,到了元代延祐4年12月复置廉州采珠都提举司,专事采珠。7年6月,罢采珠。元顺帝至元3年,复立采珠都提举司,同年4月又罢采珠。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采珠最鼎盛的一个时期,明洪武29年正月开始采珠,明永乐年间,又罢采珠,但翌年又下诏采珠。明天顺3年(1459年)2月,从太监福安之请,下旨采珠。命中官监守珠池,又以安南商人与钦廉商贾交通盗珠,下令不得与安南交通。成化初,有\"内官太监管珠池\",初采时14500百余两,次年大者56颗,计一斤重云,价近白金5000两,少时所得不偿失。明弘治12年,诏采珠,岁久珠老得珠28000两。明正德9年(1514年)诏采珠。13年又复下诏采珠,正德9年至13年复采珠,刚好4年左右,民未得息肩又复采珠,嘉靖5年又复下诏采珠,因珠小而嫩,所得甚少,是年冬合浦大雨雪,池水结冰,树木皆折断,民多冻死,而珠民仍被迫下海昼夜未停。次年廉州饥荒,民多饿死,然而第二年秋天,封建统治者仍继续下旨强迫珠民采珠。这次采珠因所得无几而罢。时隔9年,22年又复诏采,36年又诏采。相隔5年,即41年春,又诏采珠,是年冬复诏采珠。隆庆6年诏采珠。8年又复诏采珠。明穆宗在位6年间已采珠两次。当时巡抚都御史林富上疏《乞罢采珠疏》。谓:\"嘉靖5年采珠之役,死者万计,而得珠仅80两,天下谓以人易珠,恐今日虽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到了清代,合浦采珠业仅渐趋衰落,自顺治元年到康熙34年的51年间,第一次下诏试采珍珠,因所得珍珠寥若晨星,次年罢采。58年后,乾隆17年9月又曾下诏采珠,这次采珠却一无所获而罢。
建国初,每年秋后剖珠季节,沿海只有几艘本地珠船和几艘海南临高船采捕珍珠,几艘船每日共产珍珠约4至5市两。 珠民每日采珠已不能维持一天的生活。
1955年,中国科学海洋生物研究室对合浦沿海珍珠进行了调查。1958年3月26日,合浦建立了第一家珍珠养殖试验场。从此合浦珍珠养殖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转自)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bhtztcom/article/b0-i6973449.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海丝路老人 发表于 2010-11-11 1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合浦南珠--历史悠久

合浦县珠池所产的[url=]珍珠[/url]称[url=]南珠[/url]、也称廉珠或[url=]白龙珍珠[/url],它与我国塞北出产的北珠,同是扬名神州,驰誉于世,据《梵天庐丛录》云:\"牡丹江上游,宁安城南。其余巨流中皆有之\",北宋神宗熙宁间,\"朝贵已重尚之,谓之北珠\"。明末以后,北珠任人乱采,竞弄得根断种绝。从此,\"北珠\"永不再出产。
我国是世界上采捕珍珠和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据《尚书·禹贡》载云:\"珠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鱼,\"其中嫔,即蚌之别名,此嫔出珠遂以珠名。淮夷此二水之名也。由此可见,战国时已经用淡水河蚌珍珠作为贡品。在《尔雅》一书中云:\"以金者为之铣,以蜃者为之珧,以玉者谓硅。\"《说文》云:蜃属,谓之珠者也。谓老产珠者也。一名蚌,一名含桨,周礼谓之(豸卑)物。\"很明显,这时(战国)已将河蚌珍珠作为饰品。至海产珍珠,楚国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描述了当时我国妇女早已使用珍珠作装饰品。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后汉书孟尝传》载云:\"(孟)尝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先时宰守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徙于交趾郡界。尝到官,革易前弊,未已去珠复还……\"从后汉书这段史料来看,在孟尝任合浦太守前,合浦采珠业已相当发达了,由于官吏贪得无厌、采捕无度,破坏了珍珠自然资源,至使珠苗到了灭绝的境地,也即是传说的\"珠遂徒于文趾郡界\"。孟尝到任后,看到合浦珍珠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珠民纷纷逃离家园。孟尝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合浦珍珠资源得到了保护和繁衍,于是有\"珠还合浦\"之说。这说明早在汉代以前合浦采珠业,已是相当兴盛的了。公元前32年至前7年间,西汉成帝时,贫寒时与妻子午夜牛衣对泣,有名之王章后来做了京兆尹,因刚直敢言,以事忤当权之王凤,被王凤动以大逆罪下狱,其妻子八人俱连坐。嗣王章在狱内死,家属 充戍合浦,家产俱籍没充公,因合浦产珠,王章妻子等到合浦后采获了大量珍珠,积蓄财产数百万。后来王章家属遇赦返回故乡,却得以珍珠资财,赎回田宅,安享生活。
东汉时合浦珍珠业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可是由于濒年滥采,珍珠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故《后汉书·孟尝传》有\"珠徙交趾之说\"。陶璜以合浦百姓采珠为业,用珠贷米,而三国孙吴时,珠禁甚严。吴归晋后,陶璜乃请准,每年自10月迄翌年2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族自由来往,民困一苏。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2月宁龄先在《合浦还珠状》云:\"合浦县内珠池,大宝年 (公园742年)以来,官吏无政,珠逃不见,20年间阙于进奉,今年2月15日,珠还旧浦。\"唐代封建统治者照样逼迫人民进贡珍珠,由于采捕无度,又将使珠苗濒于灭绝,故\"珠逃不见\"。《越南志》云:\"国步清,合浦珠生,此实国家宝瑞,其他无敕封禁,臣称采进。\"诚然,珍珠是国家宝瑞,然而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只知搜刮,强逼珠民冒死采珠,不少珠民命丧海底。这样,珍珠给人民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深重的灾难了。宋建隆3年(南汉大宝五年)刘鋹以珍珠装饰宫殿,一代之尊,极尽奢侈,并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专以采珠为事。太祖皇平岭南,废其都为静江军。当时刘不鋹不择手段逼追珠民采珠时,将石(石垂)珠民足至7百尺深海中,珠民溺死者无数,刘鋹又曾以珍珠结鞍勒,为戏龙之状、工极精巧,到了元代延祐4年12月复置廉州采珠都提举司,专事采珠。7年6月,罢采珠。元顺帝至元3年,复立采珠都提举司,同年4月又罢采珠。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采珠最鼎盛的一个时期,明洪武29年正月开始采珠,明永乐年间,又罢采珠,但翌年又下诏采珠。明天顺3年(1459年)2月,从太监福安之请,下旨采珠。命中官监守珠池,又以安南商人与钦廉商贾交通盗珠,下令不得与安南交通。成化初,有\"内官太监管珠池\",初采时14500百余两,次年大者56颗,计一斤重云,价近白金5000两,少时所得不偿失。明弘治12年,诏采珠,岁久珠老得珠28000两。明正德9年(1514年)诏采珠。13年又复下诏采珠,正德9年至13年复采珠,刚好4年左右,民未得息肩又复采珠,嘉靖5年又复下诏采珠,因珠小而嫩,所得甚少,是年冬合浦大雨雪,池水结冰,树木皆折断,民多冻死,而珠民仍被迫下海昼夜未停。次年廉州饥荒,民多饿死,然而第二年秋天,封建统治者仍继续下旨强迫珠民采珠。这次采珠因所得无几而罢。时隔9年,22年又复诏采,36年又诏采。相隔5年,即41年春,又诏采珠,是年冬复诏采珠。隆庆6年诏采珠。8年又复诏采珠。明穆宗在位6年间已采珠两次。当时巡抚都御史林富上疏《乞罢采珠疏》。谓:\"嘉靖5年采珠之役,死者万计,而得珠仅80两,天下谓以人易珠,恐今日虽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到了清代,合浦采珠业仅渐趋衰落,自顺治元年到康熙34年的51年间,第一次下诏试采珍珠,因所得珍珠寥若晨星,次年罢采。58年后,乾隆17年9月又曾下诏采珠,这次采珠却一无所获而罢。
建国初,每年秋后剖珠季节,沿海只有几艘本地珠船和几艘海南临高船采捕珍珠,几艘船每日共产珍珠约4至5市两。 珠民每日采珠已不能维持一天的生活。
1955年,中国科学海洋生物研究室对合浦沿海珍珠进行了调查。1958年3月26日,合浦建立了第一家珍珠养殖试验场。从此合浦珍珠养殖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转自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bhtztcom/article/b0-i6973449.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海丝路老人 发表于 2010-11-11 18: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合浦南珠--历史悠久

合浦县珠池所产的[url=]珍珠[/url]称[url=]南珠[/url]、也称廉珠或[url=]白龙珍珠[/url],它与我国塞北出产的北珠,同是扬名神州,驰誉于世,据《梵天庐丛录》云:\"牡丹江上游,宁安城南。其余巨流中皆有之\",北宋神宗熙宁间,\"朝贵已重尚之,谓之北珠\"。明末以后,北珠任人乱采,竞弄得根断种绝。从此,\"北珠\"永不再出产。

我国是世界上采捕珍珠和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据《尚书·禹贡》载云:\"珠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鱼,\"其中嫔,即蚌之别名,此嫔出珠遂以珠名。淮夷此二水之名也。由此可见,战国时已经用淡水河蚌珍珠作为贡品。在《尔雅》一书中云:\"以金者为之铣,以蜃者为之珧,以玉者谓硅。\"《说文》云:蜃属,谓之珠者也。谓老产珠者也。一名蚌,一名含桨,周礼谓之(豸卑)物。\"很明显,这时(战国)已将河蚌珍珠作为饰品。至海产珍珠,楚国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描述了当时我国妇女早已使用珍珠作装饰品。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后汉书孟尝传》载云:\"(孟)尝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先时宰守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徙于交趾郡界。尝到官,革易前弊,未已去珠复还……\"从后汉书这段史料来看,在孟尝任合浦太守前,合浦采珠业已相当发达了,由于官吏贪得无厌、采捕无度,破坏了珍珠自然资源,至使珠苗到了灭绝的境地,也即是传说的\"珠遂徒于文趾郡界\"。孟尝到任后,看到合浦珍珠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珠民纷纷逃离家园。孟尝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合浦珍珠资源得到了保护和繁衍,于是有\"珠还合浦\"之说。这说明早在汉代以前合浦采珠业,已是相当兴盛的了。公元前32年至前7年间,西汉成帝时,贫寒时与妻子午夜牛衣对泣,有名之王章后来做了京兆尹,因刚直敢言,以事忤当权之王凤,被王凤动以大逆罪下狱,其妻子八人俱连坐。嗣王章在狱内死,家属 充戍合浦,家产俱籍没充公,因合浦产珠,王章妻子等到合浦后采获了大量珍珠,积蓄财产数百万。后来王章家属遇赦返回故乡,却得以珍珠资财,赎回田宅,安享生活。
东汉时合浦珍珠业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可是由于濒年滥采,珍珠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故《后汉书·孟尝传》有\"珠徙交趾之说\"。陶璜以合浦百姓采珠为业,用珠贷米,而三国孙吴时,珠禁甚严。吴归晋后,陶璜乃请准,每年自10月迄翌年2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族自由来往,民困一苏。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2月宁龄先在《合浦还珠状》云:\"合浦县内珠池,大宝年 (公园742年)以来,官吏无政,珠逃不见,20年间阙于进奉,今年2月15日,珠还旧浦。\"唐代封建统治者照样逼迫人民进贡珍珠,由于采捕无度,又将使珠苗濒于灭绝,故\"珠逃不见\"。《越南志》云:\"国步清,合浦珠生,此实国家宝瑞,其他无敕封禁,臣称采进。\"诚然,珍珠是国家宝瑞,然而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只知搜刮,强逼珠民冒死采珠,不少珠民命丧海底。这样,珍珠给人民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深重的灾难了。宋建隆3年(南汉大宝五年)刘鋹以珍珠装饰宫殿,一代之尊,极尽奢侈,并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专以采珠为事。太祖皇平岭南,废其都为静江军。当时刘不鋹不择手段逼追珠民采珠时,将石(石垂)珠民足至7百尺深海中,珠民溺死者无数,刘鋹又曾以珍珠结鞍勒,为戏龙之状、工极精巧,到了元代延祐4年12月复置廉州采珠都提举司,专事采珠。7年6月,罢采珠。元顺帝至元3年,复立采珠都提举司,同年4月又罢采珠。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采珠最鼎盛的一个时期,明洪武29年正月开始采珠,明永乐年间,又罢采珠,但翌年又下诏采珠。明天顺3年(1459年)2月,从太监福安之请,下旨采珠。命中官监守珠池,又以安南商人与钦廉商贾交通盗珠,下令不得与安南交通。成化初,有\"内官太监管珠池\",初采时14500百余两,次年大者56颗,计一斤重云,价近白金5000两,少时所得不偿失。明弘治12年,诏采珠,岁久珠老得珠28000两。明正德9年(1514年)诏采珠。13年又复下诏采珠,正德9年至13年复采珠,刚好4年左右,民未得息肩又复采珠,嘉靖5年又复下诏采珠,因珠小而嫩,所得甚少,是年冬合浦大雨雪,池水结冰,树木皆折断,民多冻死,而珠民仍被迫下海昼夜未停。次年廉州饥荒,民多饿死,然而第二年秋天,封建统治者仍继续下旨强迫珠民采珠。这次采珠因所得无几而罢。时隔9年,22年又复诏采,36年又诏采。相隔5年,即41年春,又诏采珠,是年冬复诏采珠。隆庆6年诏采珠。8年又复诏采珠。明穆宗在位6年间已采珠两次。当时巡抚都御史林富上疏《乞罢采珠疏》。谓:\"嘉靖5年采珠之役,死者万计,而得珠仅80两,天下谓以人易珠,恐今日虽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到了清代,合浦采珠业仅渐趋衰落,自顺治元年到康熙34年的51年间,第一次下诏试采珍珠,因所得珍珠寥若晨星,次年罢采。58年后,乾隆17年9月又曾下诏采珠,这次采珠却一无所获而罢。
建国初,每年秋后剖珠季节,沿海只有几艘本地珠船和几艘海南临高船采捕珍珠,几艘船每日共产珍珠约4至5市两。 珠民每日采珠已不能维持一天的生活。
1955年,中国科学海洋生物研究室对合浦沿海珍珠进行了调查。1958年3月26日,合浦建立了第一家珍珠养殖试验场。从此合浦珍珠养殖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bhtztcom/article/b0-i6973449.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海丝路老人 发表于 2010-11-11 18: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合浦南珠--历史悠久

合浦县珠池所产的[url=]珍珠[/url]称[url=]南珠[/url]、也称廉珠或[url=]白龙珍珠[/url],它与我国塞北出产的北珠,同是扬名神州,驰誉于世,据《梵天庐丛录》云:\"牡丹江上游,宁安城南。其余巨流中皆有之\",北宋神宗熙宁间,\"朝贵已重尚之,谓之北珠\"。明末以后,北珠任人乱采,竞弄得根断种绝。从此,\"北珠\"永不再出产。
我国是世界上采捕珍珠和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据《尚书·禹贡》载云:\"珠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鱼,\"其中嫔,即蚌之别名,此嫔出珠遂以珠名。淮夷此二水之名也。由此可见,战国时已经用淡水河蚌珍珠作为贡品。在《尔雅》一书中云:\"以金者为之铣,以蜃者为之珧,以玉者谓硅。\"《说文》云:蜃属,谓之珠者也。谓老产珠者也。一名蚌,一名含桨,周礼谓之(豸卑)物。\"很明显,这时(战国)已将河蚌珍珠作为饰品。至海产珍珠,楚国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描述了当时我国妇女早已使用珍珠作装饰品。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后汉书孟尝传》载云:\"(孟)尝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先时宰守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徙于交趾郡界。尝到官,革易前弊,未已去珠复还……\"从后汉书这段史料来看,在孟尝任合浦太守前,合浦采珠业已相当发达了,由于官吏贪得无厌、采捕无度,破坏了珍珠自然资源,至使珠苗到了灭绝的境地,也即是传说的\"珠遂徒于文趾郡界\"。孟尝到任后,看到合浦珍珠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珠民纷纷逃离家园。孟尝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合浦珍珠资源得到了保护和繁衍,于是有\"珠还合浦\"之说。这说明早在汉代以前合浦采珠业,已是相当兴盛的了。公元前32年至前7年间,西汉成帝时,贫寒时与妻子午夜牛衣对泣,有名之王章后来做了京兆尹,因刚直敢言,以事忤当权之王凤,被王凤动以大逆罪下狱,其妻子八人俱连坐。嗣王章在狱内死,家属 充戍合浦,家产俱籍没充公,因合浦产珠,王章妻子等到合浦后采获了大量珍珠,积蓄财产数百万。后来王章家属遇赦返回故乡,却得以珍珠资财,赎回田宅,安享生活。
东汉时合浦珍珠业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可是由于濒年滥采,珍珠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故《后汉书·孟尝传》有\"珠徙交趾之说\"。陶璜以合浦百姓采珠为业,用珠贷米,而三国孙吴时,珠禁甚严。吴归晋后,陶璜乃请准,每年自10月迄翌年2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族自由来往,民困一苏。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2月宁龄先在《合浦还珠状》云:\"合浦县内珠池,大宝年 (公园742年)以来,官吏无政,珠逃不见,20年间阙于进奉,今年2月15日,珠还旧浦。\"唐代封建统治者照样逼迫人民进贡珍珠,由于采捕无度,又将使珠苗濒于灭绝,故\"珠逃不见\"。《越南志》云:\"国步清,合浦珠生,此实国家宝瑞,其他无敕封禁,臣称采进。\"诚然,珍珠是国家宝瑞,然而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只知搜刮,强逼珠民冒死采珠,不少珠民命丧海底。这样,珍珠给人民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深重的灾难了。宋建隆3年(南汉大宝五年)刘鋹以珍珠装饰宫殿,一代之尊,极尽奢侈,并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专以采珠为事。太祖皇平岭南,废其都为静江军。当时刘不鋹不择手段逼追珠民采珠时,将石(石垂)珠民足至7百尺深海中,珠民溺死者无数,刘鋹又曾以珍珠结鞍勒,为戏龙之状、工极精巧,到了元代延祐4年12月复置廉州采珠都提举司,专事采珠。7年6月,罢采珠。元顺帝至元3年,复立采珠都提举司,同年4月又罢采珠。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采珠最鼎盛的一个时期,明洪武29年正月开始采珠,明永乐年间,又罢采珠,但翌年又下诏采珠。明天顺3年(1459年)2月,从太监福安之请,下旨采珠。命中官监守珠池,又以安南商人与钦廉商贾交通盗珠,下令不得与安南交通。成化初,有\"内官太监管珠池\",初采时14500百余两,次年大者56颗,计一斤重云,价近白金5000两,少时所得不偿失。明弘治12年,诏采珠,岁久珠老得珠28000两。明正德9年(1514年)诏采珠。13年又复下诏采珠,正德9年至13年复采珠,刚好4年左右,民未得息肩又复采珠,嘉靖5年又复下诏采珠,因珠小而嫩,所得甚少,是年冬合浦大雨雪,池水结冰,树木皆折断,民多冻死,而珠民仍被迫下海昼夜未停。次年廉州饥荒,民多饿死,然而第二年秋天,封建统治者仍继续下旨强迫珠民采珠。这次采珠因所得无几而罢。时隔9年,22年又复诏采,36年又诏采。相隔5年,即41年春,又诏采珠,是年冬复诏采珠。隆庆6年诏采珠。8年又复诏采珠。明穆宗在位6年间已采珠两次。当时巡抚都御史林富上疏《乞罢采珠疏》。谓:\"嘉靖5年采珠之役,死者万计,而得珠仅80两,天下谓以人易珠,恐今日虽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到了清代,合浦采珠业仅渐趋衰落,自顺治元年到康熙34年的51年间,第一次下诏试采珍珠,因所得珍珠寥若晨星,次年罢采。58年后,乾隆17年9月又曾下诏采珠,这次采珠却一无所获而罢。
建国初,每年秋后剖珠季节,沿海只有几艘本地珠船和几艘海南临高船采捕珍珠,几艘船每日共产珍珠约4至5市两。 珠民每日采珠已不能维持一天的生活。
1955年,中国科学海洋生物研究室对合浦沿海珍珠进行了调查。1958年3月26日,合浦建立了第一家珍珠养殖试验场。从此合浦珍珠养殖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转自)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bhtztcom/article/b0-i6973449.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海丝路老人 发表于 2010-11-11 18: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重游合浦著名景点东坡亭

重游合浦著名景点东坡亭                北海风景/文
    二00八年五月十一日上午,适逢合浦师范附中召开家长会之机,我带着相机,以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合浦文化景点东坡亭。
    合浦东坡亭,位置合浦师范学校院内,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一年,因为建筑为亭式结构,所以合浦人称之为“东坡亭”。在东坡亭东面约50米左右,建有东坡井,东坡井为合浦四大名井之一,相传是苏东坡在合浦居住时亲自所挖。因为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又是北宋的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所以,后人传说吃了东坡井的水,赴考就可以金榜题名,这也可能是合浦为什么以前人材辈出的原因吧。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省眉山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豪放一派,不拘一格。他博学经书,精通历史,嘉佑二年(1057年)苏东坡中进士,从此之后,苏东坡的名字广为天下人所识。宋英宗赵曙(宋神宗父)在未即位前便听说过东坡的鼎鼎大名,十分仰慕。宋英宗继位后,宋英宗本想按照唐朝的惯例将苏东坡召入翰林院,授予他知制诰职务,后因宰相韩琦的一再阻挠,宋英宗只好任命苏东坡在史馆试用,直到宋神宗继承父位之时,苏东坡才受到重用。
    苏东坡生性耿直,为人豪爽,然而,他却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因此,苏东坡反对变革,反对维新,而正是这个原因,为以后他的仕途坎坷埋下了伏笔。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东坡因为反对王安石的维新变法而被贬黜出京,调任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到了湖州后,苏东坡作《湖州谢上表》,而正因为他耿直、豪爽的个性,苏东坡在《湖州谢上表》添加了一句“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被维新派的大臣所害,因而,使产生了历史上的“乌台诗案”,苏东坡因此入狱,且几乎性命不保。后因其弟苏辙及一些大臣的力保,宋神宗将其发配“天涯海角”的海南省。
    宋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崩,徽宗立。5月大赦,苏东坡从海南儋州起程,24日渡海抵达雷州海康,本想从陆路量移廉州,但因连日大雨,改走水路。他在七月四日的日记中写道:“予自海康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尽坏,水无津涯,自雷之兴廉村(在今广东遂溪)净行院下乘蛋舟渡海”,经一天一夜海程,在官寨(今广东廉江县)登岸,再北行经白石山(今合浦县山口与白沙交界)转道(合浦)廉州。苏东坡在白石山上曾题诗云:青山南白石北,此地嵯峨人不识。
    苏东坡到了廉州,得到了时任(合浦)廉州太守张左藏及本土士人邓拟、刘几仲等人招待,并安排他住在风景秀丽的邓拟园林清乐轩处。清乐轩在城东北碧波湖中一个小洲上,四周翠柳成荫,雀鸟啭呜;湖中荷花,亭亭玉立;菱茨满湖,池鱼嘻游。东道主张左藏及邓拟等人常于清乐轩宴请苏东坡,宾主吟诗唱和,相处甚欢。
    苏东坡在廉州住了两个多月,朝廷任命苏东坡为舒州团练使。 庚辰八月廿九日,苏东坡离开合浦那天,张左藏和刘几仲等人,在滔滔的南流江畔送别苏东坡。真是“黯然销魂,唯别而巳矣”。张左藏、刘几仲、邓拟等人和苏东坡在短短的数十天的相会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离别依依难舍。苏东坡乘木筏沿南流江逆流而上,经博*白过玉林到滕县,九月底经梧州北归。一年后(1101年)五月病殁于江苏常州。
    苏东坡在(合浦)廉州居住期间,写下了很多诗词,他的诗词对后来合浦文化影响深远,苏东坡留给合浦的文化遗产对合浦的古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所以,特在清乐轩和长青亭之间建东坡亭,合浦东坡亭由此诞生。(本文参与有关历史文献而写成)(转自)http://blog.gxnews.com.cn/u/263/a/362452.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