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廉张氏金公祭词
恭维:
吾祖,宗功浩荡,祖德难忘,水出有源,木生有本,清河会浦源流远,福建来廉世泽长。抚今忆昔,世事沧桑,遥想当年,七年不雨,炎炎赤地,草木无生,土牛不语,鸡犬无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我祖张金,兄弟三人,为求生计,商定西行,身负父母金骸,腰系祖传三宝,离乡背井,露宿风餐,辗转粤东,初到粤西,跋山涉水,居无定所,饥寒苦饿,一层惨凄。兄弟三人,再三斟酌,运筹帷幄,分道扬镳。张玉公分享金香炉,西行灵山地;张美公分享金茶盂,北走博白乡。我祖张金,分享金观音,留守廉西地,早业大安,后居六罗,开荒辟地,造舍筑房,苦尽甘来,派衍四房,房房毓秀,兰桂腾芳。嗟乎,不料吾祖驾返倦乡。成食旧德,同沾福泽,共沐恩光,房房齐发,瓜瓞绵绵,蝉联科甲,代代书香,簪缨绝世,文武拜相,此乃吾祖英灵,千年不昧,际慈。时近清明,节将寒食,此日聚宗举族,昭穆一堂,虔备清酌樜锰,牲仪酒丰,香茗果品之仪,敬献堂前,代愿吾祖,鉴兹不腆,来槛来赏,更祈佑我后嗣,备斯葵蛰,瓜瓞绵绵,绝世簪缨,接踵于贤开圣域,蝉联科甲,蛮声于翰苑蟠宫,耕者仓满盈庆,商者腰缠万贯,各行老板贵如韩愈,富胜名业,房房齐发,代代荣昌。炮响!(录入:金公袍泽,稳公二十一代裔孙,张黄淦侑。)
————————————————————————
备注:
一、【入廉背景】明代中叶两粤狼烟四起,史载永乐皇帝始,广西贼流劫广东廉州府属各地,百年不得安生。至成化年间,匪情极端恶劣,广西大藤峡瑶族、八寨僮人反叛,破廉州、陷石康、犯灵山,县宰文武俱殉难,地方民众逃亡殆尽,廉州府属石康、合浦、钦州、灵山诸县地域数百里荒无人烟。知府刘恒临危受命,与高雷联军,一举驱逐多股盗贼,尽管日后略有余匪犯境,但匪情已不足为患。弘治年间,广东布政司榜召省民和闽客入廉,重建秩序,复兴经济,史称“国朝大移民”。大批汉民来到廉州府各地开荒,极擅工商农事,不出年月,否极泰来,随之人口大增,百业兴旺,市井繁荣,奠定往后数百年基业,深深地影响了廉州府。而且从那年起,这波移民大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以广府、客家两大民系为主体的人口政经结构,也最终改变和决定了钦廉地区的命运……
二、【由闽来廉】《张黄张氏族谱(2009年编)》:“(金公)住福州省汀州府上杭县猪市街瓦子巷,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原徙粤东,初到粤西暂住,成化7年(1471年)迁居广东省廉州府石康县六罗(元置石康县,明成化7年石康县归合浦县,六罗今在广西浦北县张黄镇境内)。”钦廉陈氏、李氏、黄氏、何氏与张氏等合浦五大姓,都在这个时期由闽来廉。在明朝,张氏还有张稳、张玉、张美、发政、友英等支系,分别从兴宁、上杭、会昌迁入张黄,尔后再发散钦廉四属和博白县。横塘族张化孙后裔今有千万之众,钦廉张氏均出上杭此脉。
三、【张氏后裔】仁良公(即:张天柱公)骸骨安葬在粤西石坡底青平月,其后裔枝繁叶茂,遍布钦廉四属、粤西南和桂东南等地,合浦、浦北、北海、钦州、防城、博白、玉林、湛江等地的本地张姓,几乎全都张天柱公的后代。仁良公,福建上杭人氏,祖妣黄氏,生有三子:长子张金,号金一郎,留守合浦张黄;次子张玉,号珍二郎,开基灵山旧州;三子张美,号泰三郎,迁出博白菱角。
四、【金公简况】张天柱公长子张金公,是最著名的支系。张金公的后代,也不计其数,张黄、公馆、白沙、曲樟、闸口、常乐、浦北、灵山、防城、钦州、博白菱角等地的当地张姓,几乎都是张金公的后代。“一世祖,金公,号金一郎,祖妣黄氏,生有四子:长子杭济,次子杭桓,三子杭贵,四子杭富(有版本记载为五子,五子为杭荣,又名张龙,号千四郎,有版本记载联宗)。金公安葬在地名佛子高岭,墓乾山巽内向兼戍辰分针,清朝嘉庆12年(公历1807年)2月11日午时重修(墓为灰筑,在六罗族祠前左方数百米小山上)。祖妣黄氏安葬在地名东边窝。(有版本记载金公妻妾各一。妻黄氏,妾阙氏瘸,阙氏葬在下丹竹)。长房杭济公后裔,二房杭桓公后裔留居六罗垌(属张黄镇境内),三房杭贵公后裔迁居竹山下(常乐镇),四房杭富公后裔迁居大廉垌(属公馆镇境内)、六湖垌(属曲樟乡境内)等地,有版本记载:杭荣公后裔迁居大廉垌。”1958年建合浦水库,金公部分后裔再徙廉州、南康、福成、北海等地。
五、【移民大潮】明清时期,汉民大举入廉,自赣闽粤边区、珠江三角洲,千里南移,沿粤西路过白石山,来到廉州府(浦钦灵防四属)开基。初始,廉州府属各地满目疮痍,硝烟弥漫,人迹罕至,经济社会亟待复兴。明军广州几次发兵廉州,稳定边海国防,扫除内匪外寇;清廷为切断郑成功势力,严施海禁迁界,又为强化治粤,分离汉人制造土客械斗。乱世之下,由于人口、土地、逃难等因素,当时移民大潮风起云涌,其中一波直接冲击边海要地廉州府。
(原创作品,奉献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