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13日报道,朗特里基金会预测,有150万18-30岁的年轻人在8年内将无法购买自己的房屋,而涌向房屋租赁市场。
反观中国,大多数年轻人还都在卯着劲的攒钱买房呢!可是房价却也更是卯足了劲就是不降。年轻人买得起房的希望比国外更加渺茫。西班牙世界报如是说:“中国的高房价正在毁灭年轻人的想象力。本来,大学刚毕业,他们可以吟诵诗歌,可以结伴旅行。但现在,他们必须为购买住房做准备,像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而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是物质的,世故的,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个可以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谁错了?西班牙还是我们?
房子本来是用来居住的,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投资的功能。然而到此时居然被堂而皇之的冠以奢侈品的名号,可见人们的心理扭曲到什么程度。房子毕竟不是普通商品,然而再不普通它也是面向天下居民的商品。如果脱离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那么它就是不合理的。
高房价早就脱离了劳苦大众,成了富人和准富人的赚钱工具。房价过高,不仅让开发商变得容易更贪婪,暴利难舍。更让广大老百姓心理扭曲,甚至出现变态现象。许多人把房子当做人生终极追求目标。
前不久电视里播的一个情感节目中,虽然是娱乐圈的事,不过跟房地产同出一辙。从偏远山村走出来的小姑娘一心想成名,几乎所有选秀类的节目她都参加,当然说是为了父母幸福。可偏偏父母不幸福,母亲找到了电视台做的这期节目。小姑娘一心为家着想,这本来是一个好孩子的表现,可是母亲并不买账。成功路有千万条,何必单走选秀这条独木桥?母亲担心女儿为了成名慌不择路,可女儿非常坚定和委屈,为什么自己想成功就那么难呢?那么多人不理解呢?她声称自己把持得住,甚至连潜规则都谈了,说让母亲放心。可母亲哪里放心得下。虽然女儿可能比较单纯,而且也想干干净净成名,可娱乐圈人心险恶,如果她总是不成名,那么她必然会备受打击,就难免会走上心理扭曲之路。这也是母亲担心的。
说好听点,这位姑娘很执着,说难听点,就有点心理扭曲了。连曾多次担任其评委的人都说她最起码也要有选择性的参加一些选秀节目。
回到房地产上,高房价同样是一个很无奈的事。为了房子首先要通过高房价这一关。可多少人从此也就踏上了不归路。虽说现实是把房地产与房价等同有点夸张,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房价的畸高的确让几乎所有人无暇或不愿意顾及房地产的其他方面。中央政府面对苦不堪言的百姓,面对经济增长的压力,不得不在经济增长和民生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因而也始终围绕着宏观调控徘徊;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一样关注房价;专家学者一部分被开发商收买,自然也得跟着开发商高喊房价必涨,另一部分专家学者也是主动或被动的与那些专家们打打口水仗;买了房的担心房价跌下来,怕自己的房产缩水;没买房的为了拥有住房也只能在房价上进行幻想。总之,现在是万民皆房价的年代。小到几岁的孩子,大到病床上立遗嘱的老者,无不在为房子房价活着。不管行业是繁荣,还是低迷;也不管是卖房的,还是买房的,有房的,还是没房的……人们对房价的热衷,甚至超过了房子本身。
所以,最终目标就是那套房子,可过程有千千万。想达到目的什么桥都得搭,也让社会呈现出五花八门的事情来。规规矩矩与房子无缘,那就另辟蹊径,干点别人没干过的。
一个90后女孩扬言要在百日内买一套房子。90后女孩最大也只有20岁,按理说多数应该在上学,这个就不说为什么了。她也要挤着买房。
“蜗居在一间几平米的出租屋内,坐拥挤不堪的公交车去上班……”90后女孩“瑞利来”(网名)这样描述自己在深圳的生活。瑞利来突然辞去了她在广告公司做文员的工作。瑞利来对朋友们说,她决定做一件“让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某日,瑞利来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各大论坛发帖:“我要用100天,实现买车买房的梦想!”
在帖子中,瑞利来对自己的计划做了简单的介绍。她所要做的,是用一种新颖而独特的方式,在商品的供求关系中搭建一座桥梁。而那种“新颖而独特的方式”,就是借助微博、论坛等具有较强互动性的网络平台来实现。瑞利来将这种方式称为“网络直播摆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