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二百八十一集) 罗国正
美学心得(第二百八十一集)罗国正(2025年8月) 3306、对徐复观的形而中学、人生、人性、人格、艺术的思想观点研究和我的思考罗国正(2025年7月于广州) 早期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高级幕僚,五十岁后是个教授、哲学家、美学家、“新儒学”代表人物,被称为第二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的徐复观,其人生有这么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的阅历、学问、感悟,自然对世界、对文化有着深邃的想法。他一生留下的著作接近800万字。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他的主要观点。先介绍他的简历:徐复观(1902-1982)出生于湖北浠水县一个山乡。他出身在一个靠种地勉强可以糊口的中农家庭,他父亲是教书先生,母亲坚持下地干活,兄弟三个只他一人能读书。他从小读书聪明,却反感“读书做官”。他父亲没有考上秀才,但是个官迷。他父母常哄他认真读书,希望他将来做官,这总引起他莫名其妙地反感。1923年他毕业于武昌第一师范;1925年投考湖北省立武昌国学馆;1930年赴日本留学,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因“九一八”事变,退学回国参战,先后参加娘子关战役和武汉保卫战。自1932年始,在军、政界任职。1943年任国民党军令部派驻延安联络参谋,他当驻延安联络参谋(少将军衔)这职务,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一次可以领取到半年出差费,分一半给妻子,让她带着孩子先回鄂西建始暂住,让妻子和孩子们等他从延安回来再一起回老家浠水种田,以还他少年时不愿做官的心愿。当时的何总长觉得他是个人才,推荐给蒋介石。蒋器重他的才华,得知他家庭条件艰苦,送给他三千元,希望他不要离开重庆,他才留下来,并在蒋侍从室工作。他曾多次向高层进言,希望能把国民党改造成代表工农利益的政党。当时蒋介石也表示赞成而不肯下决心,因为面对现实问题更多,力不能从。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他往勉仁书院拜谒熊十力为师,感悟其师“亡国者,常先亡其文化”的警世之言,潜心研读中国文化典籍,选择中国思想史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他对抗战期间和抗战以后的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有较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国民党早就变成传统知识分子所集结的一个在社会不生根的党,“这在与中共斗争中,绝对不是中共的敌手”。1949年他脱离政界,历任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香港新亚研究所教授。他在熊十力先生开导下和结合自身的经验中,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首先提出了“形而中学”的概念,并展开了论述。他还对老庄之学,讲述了美学方面的见解。他成为了当时港台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在海外也影响较大。出版有《徐复观全集》,共二十六册。下面介绍他的主要思想观点:1、徐复观参照《易传•系辞上》里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观点,提出“形而中学”的思想,认为人是介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心又位于人体之中。将道家哲学在儒家语境中,由形而上学的理论思辨走向具体生命体验,以求接地气地落实。2、通过强调“心”,引入主体性视觉。心兼有精神性与具身性,兼有心灵、精神、思想活动器官三种状态,发挥着感知、实践等功能,同时“心”相对现实,有其内在的超越性一面,对社会、对艺术,也能采取顺承和反省两个方向等等。3、徐复观认为:孔子对忧患是加以救济;庄子对忧患是求得解脱。儒家主张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个人修身与他人、社会紧密地联系。庄子的“成己”,是让自身摆脱世俗,进入“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共生”的状态。孔子的“成己”,以责任心与感发之心之间实现生命状态的转换,是一种道德性的。庄子的“成己”是纯自由状态的、艺术精神的。4、徐复观认为:摆脱了个人的私欲,并非必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也可能成为追求极端自由的个人主义,或演变为遁入空门、避世隐居的消极态度等。从“德艺双馨”的范式来看,要求艺术家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在创作中有超然物表,遗世独立的意念。5、“中庸的思想脉络,是由上向下落的脉络,是由‘天命之谓性’,落在‘修道之谓教’的上面,所以上篇是在‘忠恕’、在‘庸言’、‘庸行’上立足,而不是在‘天命’上立足;下篇是在‘博学’、‘审问’、‘情思’、‘明辨’、‘笃行’上立足,是在‘人一能之己百之……’上立足,而不是在‘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上立足,……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从天道、天命一步一步向下落,落在具体的人的生命、行为之上。”6、“道德必在群众显见,不能形成群体,遂极至于不承认道德存在的权利”。这便是今日纯经验个人主题所发生的问题。从纯超越的观点去认定道,道便不能对内在于每一个人生命之中成就个体的价值。结果,群体和某种较高的价值,皆成为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而空洞的名词;再由少数人掌握住此类名词以君临恣睢于万人之上,中世纪的宗教,固然如此……从纯文化理念的观点来说,中国内在而起来超越性的道德性的文化,将个体价值与群体要求融合在一起,实际为人类提供了此一道路。在此一内在而超越的文化中,一个人的生理与理性合为一体,流到外面的作用上去,个体与群体同时得到和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