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1028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处于恋爱状态的占28.89%,有恋爱经历、现在单身的37.55%,从未恋爱过的占28.99%,处于暗恋或追求他人状态的占4.57%。(10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花样频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华东师范大学、郑州师范学院、南京大学都开设过“恋爱课”;广州大学甚至开设了“生死课”,学生不仅能学到生死哲学,还能学会写遗书。此外,有的高校开设“舞龙课”,有的开设“马术课”“种田课”。 事实上,包括“恋爱课”这类课程,基本都属于选修课而非必修课。换而言之,这些课程没有强制性,都是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而选修的。这些课程看似“奇葩”,但也并非闹着玩儿。高校开设什么课程,自有其现实需要和长远打算。一般而言,只要学生有需求,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而且符合学校的开课规定,设立类似课程也就无可厚非。 大学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地方,也是先进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允许不同的课程存在,也是创新办学的体现。就算有些“奇葩”,但只要符合规定,就应该给予包容。如今,不少人对高校的办学有意见,总是吐槽课程设置显得“千篇一律”,缺乏灵活性,课程设置较为死板。在大部分高校,基本课程大多一致,只是授课老师不同,就连不少名校也如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大学课程已经有了新的需求。 而高校开设“恋爱课”,实际上与恋爱心理学、恋爱与人生、人际关系等方面密切相关,绝非仅是教大学生怎么“谈恋爱”。开课的目的,是为了给学子们提供一个提高亲情关系、人际关系、异性关系的机会。这对于教育大学生珍惜情感,矫正不健康恋爱观、人际观等,都有很大帮助,也能使其人生之路更健康。 为此,莫以“实用主义”心态选修“恋爱课”。这些课程设立的初衷,并非仅是教人如何谈恋爱,而是希望学生能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恋爱观和人际交往观,让他们无论是处理个人情感还是其他人际关系,都能得心应手,理性而不盲目,慎重而不冲动。(刘天放) 来源:广西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