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军进驻京沪的经过
1930年,蒋介石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他踌躇满志地认为国内再也没有可以同他相抗衡的政治力量。为了进一步垄断政权,蒋介石从开封前线致电国民党中央,要求制定训政时期约法,并一度渴望通过约法将自己推上中华民国总统的宝座。蒋介石的此举遭到立法院长胡汉民的强烈反对。1931年2月,蒋介石悍然将胡汉民扣押于南京。这种极端行动,再度引发国民党内反蒋势力的大联合,汪精卫乘机在广州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民国史上著名的“宁粤分裂”, 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中发生的.
在“宁粤分裂”期间,陈铭枢以蒋介石私人代表及宁方五人(陈铭枢、李石曾、张静江、张继、蔡元培)代表身份,又是粤方认定的调停人身份,主持了“宁粤调停。”陈铭枢准确地把握调停“宁粤分裂”之机,将十九路军调入京沪一带布防,并促使蒋介石答应了扩编十九路军的两个条件:一是扩编多一个师,编号为七十八师,师长为区寿年,旅长为翁照垣、黄固,辖六个团。二是中央每月拨一百万元经费给十九路军。至此,十九路军已是今非昔比,不但拥有六十、六十一、七十八三个师,韩德勤的第二十五师也拨归十九路军指挥。并且又用获得的军费购买了大量的,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德国造”机枪、步枪。十九路军由一支历年转战,处于蒋、汪两股势力对峙夹缝中生存的杂牌军,由此成为雄踞京沪的精锐之师。因此才有了稍后“一·二八”淞沪抗日的辉煌悲壮。这是陈铭枢运筹帷幄,善于把握时机,成就了十九路军的英名。
1931年10月14日,陈铭枢下令将时在江西与红军作战的十九路军调到京沪(南京至上海)设防。3万余人的十九路军当即从江西吉安开拔,当月20日抵达沪宁一带,防线沿京沪铁路摆开,可谓是严阵以待,举足轻重。
这就是十九路军进入京沪的原由。
陈铭枢因调停“宁粤合作”成功之功,获各方推荐任国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长。1931年12月28日,经选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长。此前所兼各职不变。
|